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荔枝特报·两会特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在3月6日下午的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三农”工作特别是粮食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要坚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如何继续巩固拓展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荔枝新闻对话权威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在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称,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认为,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张红宇从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出发,分析为何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一条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





  “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的这个观点引人关注。早在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即已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必须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去年底,总书记指出,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3月6日的联组会上,他再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张晓山认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需切实提升、拓展土地产出能力。



  张红宇认为粮食和农产品需求的结构性转变,对耕地数量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汪三贵建议,国家可以以财政补贴及金融政策等为支撑,确保生产者“愿种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在加强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据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杨杰介绍,近年来,江苏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在育种基因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他认为,未来更需在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要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张红宇认为,在农业机械方面要更加聚焦“一大一小”。



  总书记讲的“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两者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书写着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生活的美好画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