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充满创新活力,冰雪赛场也是制造业赛场,是展现高水平科技的舞台。使用“苏绣”工艺的运动员商务正装、自主研发的冬奥环卫装备、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流光溢彩的“冰丝带”、首都体育馆的现代感装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新技术……身怀“独门绝技”的江苏制造企业以硬核实力和创新魄力拼搏在“幕后赛道”,助力运动健儿创造佳绩。
“智造”赋能,助力绿色奥运
运动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赛事的重中之重。
由位于无锡的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工科参与设计和技术支持的国家速滑馆,其冰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的场馆。中粮工科董事长姚专介绍,为了解决场馆冷热循环问题,中粮工科完成国内首例冷热联供理念(氨热泵技术)应用,制冷系统设置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热用于冰场融冰、淋浴和餐饮及除湿再生热,实现冷热联供。中粮工科还承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为代表的五大冬奥核心场馆的制冰造雪系统。
首都体育馆主要承担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14枚金牌将在这里产生。馆内冰场制冷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由两台二氧化碳并联机组和一台桶泵机组组成,整套设备100%由百尔制冷(无锡)有限公司设计并生产。“节能、环保是这套系统的最大优势。相比传统制冰技术,跨临界二氧化碳机组制冷技术,其能耗降低约50%,碳排放减少到传统设备的千分之一左右。”百尔制冷无锡工厂技术总监谢伟说。
多个赛区的冰场维护和气象监测环节中,也有江苏企业的身影。竞赛气象员每天都要对场地中心雪地湿度温度进行多次测量,监测冰面因气温变化引发的硬度变化,其中所用的监测仪器——便携式雪温雪状观测仪,就是由位于无锡的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
作为运动员腾空时的独特背景,首钢工业园区已停用的烟囱和冷却塔在赛事转播的画面中十分醒目。不吐烟圈的工业烟囱,在世界所有的大跳台场地中可谓“独树一帜”,凝结着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理念,更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光芒。“和其他临时搭建的场地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为钢构架,是世界首个永久性大跳台比赛场地。”工程承接方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主任王佐山介绍,这也是冬奥历史上首座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竞赛场馆,跳台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飞天”飘带,跳台的钢结构设计还预留了未来变化的可能性。建设期间,徐工起重机驻扎现场,灵活、精准地“摆动”双臂,犹如作画般,将一片片钢吊装就位、拼接完成,最终呈现出这一梦幻般、标志性的新场馆。
科技创新,点亮“冬奥场馆”
在冬奥会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工程中,除看重企业单项产品竞争力外,更考验企业系统化、集成化的综合创新能力。
每到夜晚,国家速滑馆22条高低盘旋、环绕场馆的“冰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亮起,蓝色光影模拟出速滑运动员在赛道疾驰的流动画面。这套堪称“颜值担当”的专用电缆,均来自扬州的上市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
“‘冰丝带’内部集成夜景照明系统,同时接入36个系近10万点实时数据,相当于一个超级大脑。”宝胜股份总裁助理、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郭剑说,宝胜研发的这款电缆在应对火灾时,不仅能够保证火情延续时间内的消防供电,还不会燃烧、不产生烟雾,可为紧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救援争取时间。此次冬奥会,宝胜不仅为“冰丝带”提供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电缆,还配套服务了智能电缆及特种防火电缆系列和附件产品,形成系统化供应。
在冬奥会三大赛区中,近20个重点工程都有宝胜电缆的默默“守护”。“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给研发团队带来更高挑战。”宝胜股份副总工程师李明回忆,海陀山区域海拔最高点位达2198米,电缆不仅需要具备耐寒性,还要有一定的抗扭曲性,宝胜研发团队在认真打磨后拿出创新方案——在电缆中绕包一层特殊材质的“铠装外套”,“不仅可以经受一般的纵向拉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寒耐低温耐腐蚀的特性,适用于气温极度寒冷的环境下敷设和使用。”
2月5日,冬奥会首金诞生,全世界的目光投向首都体育馆——极具现代感的馆场布置,巨型投影“天幕”铺满馆顶,这座有着52年历史的体育馆再燃青春,离不开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心设计。
“此前经历两次大改造,现有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只能边拆改边设计边施工,改建内容‘大有玄机’。”金螳螂项目经理王斌山说,场馆顶部为36块长6.3米、宽5.97米的投影幕布组成的巨型投影“天幕”,总面积达1354平方米。为严格控制吊顶荷载及满足消防排烟要求,团队采用铝合金框架结构+PTFE膜的天幕系统,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此外,体育馆大厅顶面采用穿孔铝单板和穿孔蜂窝铝板为主材料,通过BIM三维扫描、三维放线等技术解决超高空间的施工难题。历时两年,首都体育馆改造成体育馆、冬奥赛事中心、滑冰馆、运动员公寓四个场馆。此外,国家冬奥训练中心、冬奥电力保障服务中心等多个相关场馆的改造装饰工程均出自金螳螂之手。
赛事期间,恰逢频繁降雪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我们自主研发的18T吨级综合雪车实时在路面‘巡逻’,配置的扫雪刷、扫雪铲,作业宽度超过3米,每分钟‘清扫’320次。”王佐山说,扫雪设备的控制面板全部置于驾驶室内,工况报警、参数设定一目了然,作业状态实时掌握。据悉,徐工中标车辆主要负责冬奥核心场馆周边的路面保洁和道路应急除雪工作,扫雪车以“雪停路净”为令,积雪除净率高达95%以上,满足不同除雪工况场景,全力保障道路畅通。
“苏式美学”,点染冰雪气质
奥运会既是体育盛宴,也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秀”。
制服,是运动员、志愿者等专属的身份标识,也是奥运会赛事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民营纺织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承接“运动员商务正装”任务。
“接到设计制作任务后,企业上下都沸腾了,一定要拿出‘分毫不差’的责任感,以一针一线的纺织工艺,淋漓展现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阳光集团党委书记陈丽芬说,公司完成面料选样60多款,开发制作与修改的样衣达36件,纽扣开模打样优化数百颗,修改完善手工刺绣数十款,最终圆满完成设计与样衣制作任务。
展现东方文化的“技与艺”,体现冰雪运动的“力与美”,是阳光出品的运动员西服套装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从颜色到细节,力求传递中国传统美学,彰显冰雪运动的健美与优雅。”阳光设计团队负责人于燕说,在西服套装系列设计中,主体颜色取自传统色彩“黛蓝”,“远山含黛”的意向涵盖其中,悠远泛蓝寓意运动员一路攀登、直达远峰。
中国古画、传统色彩被创新引入冬奥服饰。除西服套装外,阳光还设计制作一个中式礼服系列,《千里江山图》和冬奥核心图形中的“赛区山行”在方寸布料间跨时空“牵手”,礼服中既有象征力量的山脉纹样,也有优雅大方的仙鹤作意境衬托,动静皆宜、山高水长的东方美学意境跃然眼前。设计团队还紧扣冰雪元素与民族特色,在中式礼服系列中,推出霞光红、天霁蓝和玉石绿三种颜色,清新淡雅,庄重大气。
于燕告诉记者,在西服套装的面料研发方面,设计团队充分考虑气候特点和保暖需求,采用山羊绒作为纺织原料,运用纱线颜色和织纹的精心配搭,再经过特殊纺纱工艺精心制作,打造出具有抗静电功能羊绒面料——面料不仅手感丰满软糯,同时还具有极好的还原性,保证运动员“温度”“风度”两不误。
同样参与面料设计的还有苏州吴江涂泰克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这款涤纶高弹印花面料和双层无胆防绒直充面料,是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作为北京冬奥会安保执勤人员的服装面料。”涂泰克纺织总经理张燕文自豪地说,面料具有较强功能性和较强舒适度,面料上还印有雪花、长城等图案,极具中国特色。
精湛的苏绣工艺则为苏制服饰增添了亮色。“采用苏绣工艺将运动员名字的英文缩写绣在服装的后领贴处,在奥运赛场展现中国式浪漫。”于燕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慧 王梦然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