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增进门店美观整洁”“我要参加居民共管平台”“我建议把我们楼的顶层设置为空中花园,成为邻里交流新空间”……近日,在南京市青岛路社区,一场围绕陶谷新村城市更新的小型论坛,点燃了居民的热情。记者了解到,南京市今年将以陶谷新村街区改造为试点,探索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模式,把家园更新改造的主导权交到沿街居民和商户手中。
“四桌论坛”四个议题,居民参与“头脑风暴”
南京以陶谷新村街区改造为“公众参与”试点。
这场名为“陶谷新村展望未来”的论坛由南京市建委建设工程储备中心、湖南路街道、南秀村及青岛路社区牵头,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项目建设、设计及运营单位、行业组织、居民及商家代表随机组合,分坐在4张桌前,并选出“桌长”。大家就“空间景观设计提升的建议”“街区活动/服务的需求”“街区商业运营管理的机制与方法”“对街区未来的期待”四个议题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产生一个个金点子。一轮讨论后各桌互换,以保证所有成员都充分参与每个主题的讨论。
分组讨论,为街区把脉,产生金点子。
年近六旬的马六奎住在南秀村,小区单元楼紧邻陶谷新村路。听闻陶谷新村要实施城市更新,他主动对接社区并参与了这场论坛。“在现场看到了我的邻居,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马六奎说,分组讨论的形式很新颖,街区有什么问题、大家有什么诉求、想到了什么方法,讨论后都贴在了黑板上进行解读阐释。
家门口更新,居民唱主角。
对于街区改造,马六奎提出把自己所住的楼顶平台改造为屋顶花园,使其成为邻里交流、儿童种植的友好社区空间。“陶谷新村道路狭窄,居民区也没有活动空间。我们希望借助这次改造,能促成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马六奎的发言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让他很有成就感。如今,他已成为共建平台中的一员。
参与更新,七八十名居民齐聚“众创组”
陶谷新村道路两侧以居民区和商户为主。
陶谷新村西起上海路,东至汉口路,夹在南大和南师大两所高校之间。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为单行道,一侧停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只能共用一股道。沿路杆线占据着部分人行道,行人有时也要挤入机动车道。虽然路况不佳,但这里却是南京知名的文艺打卡地,沿街的居民楼一楼分布着不少装饰别致的咖啡店、书屋等店铺。
陶谷新村路边的文艺打卡店。
Pause咖啡店的老板陈先生也参与了论坛的讨论。他说,政府工程发动在地人群参与意见,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作为商户,他有责任为街区更美好的未来献计献策。
逼仄的道路,是人的慢行空间与车的矛盾。
陶谷新村是鼓楼中心片区环境整治的一部分,建设单位南京新厦建设集团公司没有急于推动项目进场,而是扎根社区与居民打交道。“区别于传统的工程模式,我们要让住在这里的人当主角,让他们的智慧形成工程的最终方案。”公司董事长周红军告诉记者,陶谷新村的更新不是一个单纯的街区改造项目,而是希望充分调动街区内各行各业居民的参与,构建居民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街区长效的管理和商业文化,从而引导出各类居民决策和共治结果,让更新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让住在这里的人成为决策者。
目前,陶谷新村初步建立了一个众创组,吸纳关心街区更新改造的在地居民,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已集聚了七八十人。“通过居民去影响居民,让居民和商家切实感受到参与感,才能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湖南路街道副主任张雪斌表示,街道将大力支持更新改造中的各项试点举措,组建共同缔造委员会,以大胆创新的实践努力将陶谷新村建成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示范街区。
用好集体智慧,打造“深度参与”的样本
老式建筑也是街区的文化资源。
陶谷新村街区更新项目计划通过建筑立面修缮、景观节点强化、店铺店招美化、生活业态完善、居民活动组织等措施,打造美好社区。依托该项目,由市建委建设工程储备中心开展“公众参与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与应用”课题研究。在该中心副主任陈小坚看来,南京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城市建设管理的公众参与。在城市更新时代,城市的改造不仅仅是项目本身,更是社会治理模式、城市发展观念的转变。因此,要引导公众参与,逐渐从过去自上而下的“政府要改”,向自下而上的“我要改”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试点,探索为公众深度参与搭建平台、寻找路径。
陶谷新村为全市类似更新探索新模式。
“人民城市人民建,只有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形成集体的智慧和决策,才能创造让人民满意的城市。”陈小坚表示,多轮座谈和论坛的召开,已经诞生了许多金点子,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市建委将继续与街道、建设单位、互助社区中心、共同缔造委员会等各方力量,完善对话机制,激发社区活力,让陶谷新村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为在全市推广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模式提供鲜活样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文/图
部分图片由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