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光明日报
- 编辑:高霞
- 时间:2022-02-01 17:40:08
东行浙江湖州感受千年古城复兴展新颜,西至新疆阿勒泰体验冬捕别样民俗,北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倾听年轻线路工的坚守心声,南下广东广州揭秘高铁消毒作业流程……1月17日起,光明日报记者编辑组成的“新春走基层”报道组深入基层现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一个个温润鲜活的故事,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芳华绽放和梦想生长,展现了一幅蓬勃向上、绚丽多彩的春之画卷。
深入基层
聆听奋斗者的足音
在现场,心怀感动;在基层,心系群众。采访中,那些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温馨动人的点点滴滴、人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感染、打动着每一位记者。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记者张士英来到中国铁路网的最北端——黑龙江盘古站,走访了年轻的线路工王洪恩和他的7名工友。为他们的执着坚守和不懈奋斗而感动,她说:“采访中最大的感触是,越是边远地区,越是平凡岗位,越需要年轻人注入新鲜血液,接续坚守。”
记者李建斌已连续10多年参与“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今年他采写的报道《致富智囊室 丰收设计屋》,讲述了山西农民杜德建40年来自办家庭图书馆的故事。有读者点评:“一件小事坚持一辈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普通人默默坚持,尽其所能发光发热照亮他人的事迹值得被发掘和传扬。”“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再教育,从采访对象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力量,鞭策着我用更饱满的热情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写出来。”李建斌感慨。
每一个看起来平凡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故事。在老合肥最“聚”烟火气的四湾菜市,90后记者丁一鸣和腌腊店老板促膝长谈,感受平凡人身上的“中国力量”,见证着这些城镇“微细胞”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常河多年来行走在安徽的田间地头,在脱贫攻坚中采撷鲜活素材,在乡村振兴中发现新希望。临近春节,他赶赴安徽省大圩镇沈福村,采访报道了当地“古井分红”的情况。在他看来,“在现场,才能让发现更独特、视角更新颖、文字更生动;在基层,才能接触到鲜活的人和事,才能让新闻灵动、温润”。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走到现场、沉到基层,用脚步去追寻、用心灵去思考、用真情去融入,才能挖掘出鲜活感人的故事,捕捉到沾泥土、带露珠的感动,书写出浸润着老百姓真情实感的人间烟火。
聚焦热点
触摸时代的脉动
随着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奥运的氛围愈加浓郁。除了赛事筹备和场馆建设,冬奥也带给基层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河北蔚县,剪纸艺人高佃亮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自2013年开始进行以冬奥为主题的剪纸艺术创作,与奥运渊源颇深。记者陈元秋据此采写报道《剪纸艺人的冬奥情缘》,小小剪纸串联起高佃亮与奥运的特殊缘分,也昭示着当地因为冬奥发生的变化。对高佃亮而言,冬奥既是一种机遇,更寄托了一份浓烈炽热的情感。“时代的激情在普通人身上不断涌现,他们正以各自方式用最诚挚的心为大时代添彩。”陈元秋深有感触地说。
义务教育“双减负”政策实施后,孩子们迎来了第一个假期。他们心中的“理想假期”什么样?适逢冬奥,二者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家长、学校、教培角色能否真正回归本位?今年寒假就是块‘试金石’。”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双减负”政策,记者周世祥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春节前夕,他来到“北京中小学生模拟冬奥会”现场,看着孩子们在冰天雪地挥洒热情,探索实现运动精神与“五育并举”目标相结合的更多可能。记者靳晓燕则走进北京五年级学生于点家里,透过一张手写的假期日程计划表,让一个沉迷读书的“小书痴”形象跃然纸上。
这个寒假,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广阔天地探索未知世界,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双减负”政策落地后的成效显而易见。
利用“新春走基层”的契机,光明日报推出专栏《新春走基层·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记者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下这个不同以往的寒假,生动呈现“双减负”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本报记者 张青 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