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曾有56万贫困人口,是我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县。
脱贫以来,当地聚焦精准帮扶,狠下“绣花功夫”,通过强化监测预警、夯实兜底保障、促进转移就业、壮大特色产业等举措,让脱贫群众稳步过上幸福生活。
紧盯“三类对象”及时监测帮扶
“快到屋里取暖。”寒冬时节,镇雄县赤水源镇螳螂村薄雾弥漫。见到来访干部,44岁的村民饶德芳连忙招呼大家围坐在火炉边。
“家里还有什么困难?”赤水源镇副镇长胡凤姣问。
饶德芳回答道:“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让我们住新房、有活干,娃娃上学也不愁。”
1月6日,镇雄县赤水源镇螳螂村村民饶德芳(中)和入户走访的基层干部在交谈。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饶德芳和丈夫都是残疾人,她在家搞畜禽养殖,还种点苞谷、洋芋和方竹,丈夫编竹篓补贴家用,但培养孩子上学压力大。
村干部走访了解后,她家被纳入“三类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监测和帮扶。饶德芳成为村里的保洁员,家里还享受低保、防贫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
为防止返贫致贫,脱贫后,镇雄继续选派一批县处级干部挂联30个乡镇(街道),选派243支驻村工作队、811名队员驻村帮扶,8万余名各级干部开展结对包保。
同时,组建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中心,在县直“两不愁三保障”行业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防返贫致贫预警工作站,开展网格化监测排查。
镇雄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朱绍钊说,对纳入监测的“三类对象”,当地根据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进行动态保障帮扶,设立精准防返贫致贫救助基金,目前惠及4691户群众,并为全县农村户籍人口购买了防贫保险。
抓好精准服务 促进转移就业
在镇雄县文德苑社区,35岁的搬迁户罗廷宝小有名气。
“线上线下订单很多。”在社区引导帮助下,罗廷宝开了家烧烤店,生意红火,月收入1.5万元左右。他乐呵呵地说,女儿上学只要走几分钟路,老人在社区就能看病。
通过社区“送岗上门”活动,罗廷宝的妻子朱彧乘坐“点对点”包车,到浙江一家日用品公司当管理员,月收入6000元,还有年终奖。
1月10日,镇雄县文德苑社区就业帮扶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记者在文德苑社区看到,社区设立就业帮扶工作站,门口广播轮流播放招聘信息,展板上写着公司简介、招聘岗位、福利待遇等内容。社区党总支书记吴道兴说:“脱贫不脱帮扶,我们努力为群众推荐岗位。”
图为1月9日拍摄的镇雄县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瞥。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镇雄聚焦精准对接和转移,去年邀请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96家企业来县里设招聘站,到30个乡镇集镇、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地举行招聘会200余场,推送岗位15.6万余个。
“我们通过‘政府送、支部引、企业接、中介输、能人带、亲友帮’6种方式推进转移就业。”镇雄县人社局副局长尤正元说,去年全县66.8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26.5万人。
壮大特色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
走进赤水源镇银厂村翁家坪村民小组,方竹成片,满目青绿。
近年来,镇雄因地制宜力推竹产业。59岁的村民吴常开积极响应号召,把曾经种洋芋和苞谷的11亩地,改成种方竹。
1月6日,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村民吴常开介绍自家种的方竹。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政府给我们苗木费和管护费等补贴。”老吴说,县里的专家每年都到田间地头给村民们做培训,“除草、施肥、剪枝怎么干,全是实际操作指导。”
作为生态护林员,老吴还负责对30户群众的400多亩方竹进行技术指导。他指着山坡信心满满地说:“过两年,这里就是一片竹海。”
在碗厂镇农特产品产业园,竹笋加工厂多条生产线有序运转。
38岁的村民陈丽在厂里负责切笋花,月收入4000元,她家还种了20亩竹子。工厂负责人余芳明说,100余名员工大多是脱贫群众,工厂还通过收笋带动6000余户农户增收。
1月13日,镇雄县碗厂镇竹笋加工厂的员工在加工鲜笋。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当前,镇雄县重点打造竹子和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已培育78.5万亩竹子,建成6个种猪扩繁场、37个生猪代养场。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辣椒、魔芋等特色农业。
镇雄县委副书记魏永翔说,产业发展助力脱贫群众增收,让他们的幸福生活更稳。(记者林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