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在无锡,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街道、社区,正成为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的创业集聚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生物农业创业人才、最美新型青年农民和乡土人才“三带”新星(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近日,记者采访多位“田园创客”,他们以街道、社区为集聚地,不仅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扎根第二故乡
打造农旅融合农场
早上不到8点,田间气温尚低。朱爱勇穿过农场的泥土路,走进大棚。这里种植着草莓、樱桃、火龙果、葡萄、枇杷等六七种水果,他要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
从事农业工作十多年的朱爱勇其实是教育专业毕业的,由于从小看着父母开办农场,与同龄人向往大城市缤纷多彩的车水马龙不同,他偏偏喜欢泥土的芬芳和稻麦的金黄。2019年,朱爱勇得知无锡新吴区农业部门在鸿山街道打造高标准农田物联网核心示范区,一下子就相中了这块稻田,并与街道签订合同,同时,邀请浙江大学专业团队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浙大特色水稻无锡研究基地。
“一开始就想把农场做成休闲观光的农业项目,种植只是最基本的功能,种出花样,让游客觉得赏心悦目并兼顾休闲功能才是目标。”朱爱勇介绍,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水稻种植已经成熟,稻田旁的20亩高标准薄膜联栋温室也逐步成型,温室内全程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遮阳、控温、喷滴灌功能,随时掌握作物生长态势,已经先后培育起多种水果。
种植难题解决后,朱爱勇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功能,在稻田边建起游客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环绕式的景观长廊、种植凌霄花、爬藤月季等植物,在田里种植“彩稻”,“画出”休闲农业美丽的稻田画,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走进稻田看美景、闻稻香、忆乡愁。“去年秋天的割稻亲子活动受到很多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 如今,随着农场越办越好,朱爱勇也已扎根无锡,孩子、父母都来到无锡。“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时光不负有心人
十年耕耘荒土开满鲜花
走进胡春宏的种植大棚,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姹紫嫣红的蝴蝶兰在这里开得正盛。胡春宏游走在花架间,仔细巡视着这批早已被客户预订的蝴蝶兰。年前一个月是花卉销售最好的时候,连日来,胡春宏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形势对我们很有利,价格几天一涨,市场上供不应求”,蝴蝶兰今年的价格相比往年提高了20%,这是两年前焦头烂额的胡春宏没想到的。他告诉记者,蝴蝶兰育苗需要两年时间,今年开的花,是2019年年底至2020年4月份之间育的苗,当时,除了育新苗,胡春宏还有5万棵待售的蝴蝶兰被困在大棚里,久久找不到出路。“在手里多捂一天,就多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向园区反映后,联系到了无锡市农业农村局,打开社区团购渠道,才收回了数十万元的成本。”
在胡春宏看来,园区就像是他的大棚,是为他抵御创业路上风雨的避风港。2013年,热爱农业的胡春宏从上海公司辞职,经多方考察,在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开展自主创业种植之路,成为一名园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多年来,胡春宏坚持创新,建设独立实验室,培育了很多新品种,在色彩、花期、存活率、抗虫病等性状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积极传授给他人,逐渐引领锡山台创园蝴蝶兰种植产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种植规模最大、产品品质最高、蝴蝶兰品种最全的产业集中区、价格主导区和市场风向标。
与蝴蝶兰的娇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春宏常年经受化肥侵蚀的双手,一双宽厚的掌中布满粗砺的厚茧。胡春宏告诉记者,培育一个新品种,从授粉杂交到种子成熟再到育苗开花,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这5年里,会有无数的失败品出现,选育一株好苗,可谓万里挑一。“做农业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做一两年才刚够交个‘学费’”,胡春宏感慨说。
在田间绽放青春
“90后”小分队能冲能上
“虽然我白天在田里埋头苦干,可能看上去脏兮兮的,但是晚上下班换身衣服又是一个年轻小伙了,很喜欢这样有反差的生活状态。”王顺是无锡从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品控专员,说是专员,但他认为自己早已是一名合格的农民了。几年来,1990年出生的他带领着1995年和1996年出生的两名同事,组成了一支“90后”小分队,逐步在农田里独当一面。
这是王顺与农田为伴的第8个年头。王顺的老家在安徽,但从小在无锡长大,毕业后回到无锡。他说,这份工作最吸引他的就是“不设限”,公司会给年轻人很多机会,让人自己去思考、解决一些问题。“在常人的想象中,品控人员都是穿着白大褂、戴着帽子在车间里穿梭,但现实情况跟想象中完全不同,我要穿着工作服,深入田间地头,观察秧苗、杂草的生长情况、合理分配工人去田间进行除草作业。”
“希望我们的完全无农药的种植模式被更多家庭农场接受,让更多老百姓可以吃到安全的大米,把安全水稻的种植模式推广出去。”他也呼吁,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以后,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作业、管理,希望以后有更多有志青年一起进入智慧农业的广阔天地。
“土专家”“田秀才”
乡土人才引领聚能效应
像朱爱勇、胡春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种花人”张骥把昔日烂泥塘打造成玫瑰飘香的现代观光休闲农场;继承祖辈衣钵的朱一鸣在茶园里织就现代农业梦;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杨宽打造民宿品牌助乡亲增收……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为乡土人才搭桥引路,才能真正助推乡村振兴建设。”鸿山街道农业农村科的邹新宇介绍,为拓宽用才新渠道,持续稳定发展乡土人才的培养管理工作,街道围绕农村主导产业,评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充分激励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展才华、显身手,目前已申报3名市乡土人才、1个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名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名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同时,尝试重点推进典型品牌,通过免费培训、在线答疑、现场教学等模式,带动各类种植户参与。通过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激活乡土人才群体的创造新势能,以点带面开创乡土人才建设的新局面,持续放大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引领聚能效应。
在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汇聚了一批现代农业领域的创业者,累计孵化出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无锡中科智能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优质农业科技公司99家。园区在锡山区原有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保障项目方案,给园区企业和农户额外补贴,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截至去年年底,农业园已入驻企业165家。(张颖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