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让世界了解真相、让和平永驻人间



交汇点讯  如何向全世界更好地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推动其从南京的城市记忆上升为全球的人类记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让和平永续,这一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的中心议题。

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两次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纪念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纪念馆要发挥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对外传播”,对为中国抗战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牢记嘱托,纪念馆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传播,与当年帮助过南京人民的国际友人后人共建国际和平大家庭,不断提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学术研究,传承历史记忆

过去的一年当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

2021年相关研究新书首发共发布10余种图书与杂志,其中英文著作1部、德文译著1部、日文期刊2期、英文期刊3期。“今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是目前有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外译成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介绍,本书立足于对中、日、美、德、英、丹等多国史料的梳理,对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大屠杀前后南京居民生活秩序的变化、大屠杀期间的西方人士等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众多层面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研究。“本书以客观的史实向国际社会揭示这一份世界记忆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

纪念馆还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华人教授陆束屏合作,出版《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本书还将分别用德文、英文在德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出版发行。

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卫星介绍,目前《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每期英文期刊约1200册、每期日文期刊约1000册,向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发行,发行范围覆盖著名大学、主要图书馆、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等,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期刊国际化探索,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纪念馆的史料数字化在2021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数据中心平台已通过验收,正式上线后将成为对世界公开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智慧化、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参观者直观了解历史、感受真实,还能让研究者更加方便地利用史料和建立发散式图谱,有助于让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记忆。”

纪念馆2016年开始筹建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打造全面、权威、开放、公益的数据平台。2018年,纪念馆开始对全馆35年收集的约18万件藏品与史料进行数字化,并对数字化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项目启动至今,共对专题类、实物类、纪念类、纸质类4类5万多件(套)文物和藏品进行数字化集成。纪念馆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大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外译的批示精神要求,继续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以史料研究和对外翻译为重点,深入开展南京大屠杀重要文献选编和外译工作,争取在明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之际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创新交流方式,增强传播实效

肩负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重任,纪念馆一直在“行走”。近些年,纪念馆先后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办展。悲悯、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海外展注重从第三方角度表达,引发跨越国界的共情。

2016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法国冈城。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说,“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中国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管是南京大屠杀也好,日本侵华战争也好,这部分历史实际上并不真正为西方人士所了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这段历史被西方社会所完全了解和接受。”

2018年6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捷克。以利迪策大屠杀为引子,形成情感联系,展览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国际和平人士的历史照片、文字记录以及电影胶片资料,让观众感受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及其给南京人民带来的伤害,引起欧洲社会各界的共鸣。

2020年11月,《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展》巡展走进日本京都,以“和平与城市”为主题,通过海报这种世界性的视觉语言传递共鸣。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吾乡真一表示,希望今后继续合作开展此类活动,为了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2019年,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和平和冲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Pascal Abb表示,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历史,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教训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在国内,纪念馆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今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办第三届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以“共同体”为主题面向全球征集和平海报作品,促进多元文化碰撞,彰显“共同体”理念。截至10月30日,组委会共征集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参赛作品7173件(组)。

纪念馆史料陈列厅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作为基本陈列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与观众更好互动,展览出口设置留言簿。近两年,纪念馆开展观众留言分析,并作为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重大课题立项。“2019-2021年,纪念馆共收到境外参观者留言1564份,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邻国为主。在语种上,有27种外语,外籍观众里用英语留言的占60%以上,另有15%的外籍人士用中文留言。”纪念馆展陈部工作人员谢卓珺介绍,国外观众在参观后,增强了对和平的共情,发出“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可怕的历史”“愿逝者安息,愿世界和平”等感叹。



聚合世界力量,共建和平未来

“爱,倾倒在火上,和平伴随着雨水,从灰烬中升起……”国际友人理查德·布莱迪的后人梅根·布莱迪说,“正如我在为南京创作的歌曲《感同身受》中所写,希望世界各国人民都能采取行动,尽我们的所能,创造一个更富同情心的未来,建设国际性的和平大家庭。”

纪念馆与当年国际安全区友人的后代一直保持常态联系。2018年12月13日,克里斯·马吉在纪念馆举办《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2019年7月,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邀请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约翰·马吉、理查德·布莱迪的后代来到南京,追寻家族先人的足迹。

去年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欧洲蔓延。约翰·拉贝的后人托马斯·拉贝拨来求助电话。4月21日,一批由纪念馆、南京当地药企等单位捐赠的医疗物资,由中国驻德大使馆从柏林专程驱车700公里,送到德国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和托马斯·拉贝手上。托马斯·拉贝激动地表示,“在这一特殊时刻,来自中国的馈赠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向朋友施以援手!”

纪念馆还推出国际传播期刊《南京国际和平通讯》,通过电子邮件定期点对点向近千名日本友人、500多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外籍友人,以及全球400多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发放。

近年来,纪念馆积极发展国际志愿者,办好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今年上半年,南京继续创新留学生出国前思政教育,通过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的‘行前一课’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出国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讲好中国故事、维护祖国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教育服务部工作人员金海燕说。

纪念馆广泛联系并招募国际志愿者,他们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在纪念馆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专长。纪念馆目前有来自31个国家的172名国际志愿者。今年纪念馆重点培育9名国际志愿者,将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

每年12月13日前后,纪念馆还和侨联一起联络全球400多个华侨组织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海外公祭仪式,并提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配套素材,增进华侨华人爱国情的同时,也增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历史认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外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承世界记忆,是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和平永续。2017年,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批准南京成为世界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2018年9月19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为主题的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南京开幕。参加活动的中外嘉宾代表向国际社会传递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与决心,发出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懈努力的呼吁,凝聚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共识和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 孙庆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