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际毗邻地区为重点,南京市牵头成立政务服务区域协作体
南京都市圈“跨省通办”跑出加速度
户口迁移“跨省通办”。 新华社
12月3日,来自浙江温州的杨女士陪同上初二的女儿在马鞍山市花山公安分局户政中心成功申领居民身份证。这标志着马鞍山市首例长三角区域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业务成功办理。
结婚证、出生证、公积金、户口迁移……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实现“跨省通办”。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9月下发以来,南京市牵头成立了南京都市圈政务服务区域协作体,以省际毗邻地区为重点,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140个“跨省通办”事项全部提前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11月南京市各部门“跨省通办”办件量达到612108件。其中医保部门办件量高达339744件,占比超过50%。这样一组数据,直接反映出社会对“跨省通办”业务旺盛的需求。“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个人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跨省通办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对于南京都市圈这样一个跨省都市圈而言,这种需求表现得更加明显。”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审改处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事实上,在全面推进“跨省通办”工作之前,都市圈内就已经出现多个“点对点”实现“跨省通办”的事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意见》的下发,“跨省通办”在制度层面得到了支持,在“面”上得到了快速推进。目前,该《意见》列出的140个“跨省通办”事项在南京都市圈已经全部落实,比要求的完成节点大幅度提前。
此外,南京在市区两级(含国家级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设立“跨省通办”服务专窗(区),并将逐步延伸到省级开发区、镇街。南京市政务办审改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南京都市圈内,南京的‘跨省通办’业务量一定是最大的。开辟服务专窗,可以看作是南京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的一项兜底服务。”
都市圈61个高频事项大部分实现线上办理
今年5月19日,南京浦口市民刘士成要到来安县注册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当天上午打电话给来安县咨询如何办理。得知有“跨省通办”的政策和渠道,他下午就来到浦口区市民中心申请。5月20日,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刘士成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安徽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不用跑两地,这跨省通办效率真高!”刘士成兴奋地说。
近一年来,南京与安徽省马鞍山、滁州、宣城毗邻地区相继签署了多项“跨省通办”协议:南京市江宁区与马鞍山市博望区签署政务服务一体化“一网通办”合作协议;南京市浦口区与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以及马鞍山市和县,三市五地签署“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六合区与滁州市来安县、天长市签署“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雨花台区、建邺区与马鞍山市下辖的三区三县,两市八县区签署“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高淳区和宣城市宣州区局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从毗邻地区突破,继而扩展到“8+2”10个地区,是南京都市圈推进“跨省通办”的基本思路。今年4月28日,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宁区召开,签订《南京都市圈政务服务区域协作体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半年时间里,各城市相关业务部门梳理出南京都市圈首批61项高频“跨省通办”事项。江苏政务服务网南京旗舰店还开辟“跨省通办”“南京都市圈通办”两个专栏。其中,除国家已取消“跨省通办”专栏125个事项实现线上办理,14个事项可线下代收代办,“南京都市圈通办”专栏61个事项大部分实现全程线上办理。
宁马“跨省通办”自助办理走在全国前列
11月9日,宁马两市部分“跨省通办”事项自助办理功能在南京市政务服务综合自助机上线启用。这意味着,马鞍山市居民只用身份证就可在南京自助机上办理医保查询、预防接种门诊信息、违章处理点查询等11个事项。在马鞍山市的南京市民也可在马鞍山市的自助机上,查询公积金缴存信息打印、住房补贴缴存信息打印等13个事项。
宁马两市开辟的“跨省通办”自助办理,是在现有“跨省通办”工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审改处相关负责人说:“有一些事项是需要市民到现场才能办理的。借助自助机,就可以解决非工作时间内办理业务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会探索将更多业务嵌入自助机,并推广到更多地区。”事实上,“跨省通办”自助办理这一项业务的推出得到了不少关注。已有其他城市的政务服务管理部门联系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共同商议开通“跨省通办”自助办理业务。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跨省通办”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跨省通办”系统、不同地区同一办理事项的受理及审批标准存在差距等问题。审改处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跨省通办’只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但是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大家逐渐树立起来的‘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理念却是南京都市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琪 通讯员 宁政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