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人群的活动区,也是景点商圈的汇合点,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在移动互联时代,基层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社区服务机构应当呈现新的内涵,除了常规项目,还亟须探索更多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方式。去年6月,主打差异化错时服务的“延时服务”在姑苏区各街道、社区应运而生。最近,姑苏区又在“延时服务”的基础上提档升级,细分出了一条“周末社区”的新路子——在全区8个街道、169个社区中,选取31个社区作为试点,结合各社区的区位优势、文化特色,链接相关资源,针对年轻住户、来苏游客、候车旅客等推行“周末社区”特色服务,完善社区功能,让“7×24小时不打烊”升格为“全时空服务”。
“周末社区”从表面上看是服务时间上的延伸,实则是社区服务理念、服务质量和服务类型有了更多的递进和延伸。社区需要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社区工作者更需要真正沉下心与群众面对面,“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其本质是服务居民,当越来越多的人去往社区‘打卡’的时候,社区的公共价值也就愈加显现。”——这是我们在采写这篇报道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社区服务“不打烊”
11月21日,一个普通的星期日。大清早,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大门外已是人头攒动。人群中,一个个打扮新潮的年轻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并非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而是扎堆赶到社区,尝鲜最近很火的“古井咖啡”。偌大的道前社区俨然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将社区团团围住的不再是“银发族”粉丝,取而代之的是社区稀客——年轻白领。
作为苏州古井最多的社区,道前社区以悠久的“井”文化著称。沧浪街道结合古井元素,依托“益泉古井队”行动支部,精心打造文创周边“古井咖啡”体验点。每逢周末,古城青年可以提着铅桶吊取井水,到社区烹制自己喜爱的咖啡,在取水、煮咖啡之间了解古井文化,感悟古城魅力,同时,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益泉古井队”行动支部,助力古城保护与更新。
“90后”小伙李俊是排队体验“古井咖啡”的尝鲜者之一。道前社区推出的“古井咖啡”体验店,完全颠覆了他对以往社区服务的认知。“印象中,社区活动基本针对的都是老年人群,对年轻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最近,家门口的社区延伸出了‘周末社区’的概念,以新颖有趣的活动吸引年轻人走进社区。”
正如李俊说的那样,对于“上班族”来说,年轻人没时间、对社区活动不太“感冒”,甚至一年都进不了一次社区“大门”。对于社区来说,一办活动,来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老面孔”占比很高。这一现实情况直接导致了社区的服务形式愈发偏向老年人需求,更加吸引不了年轻人。如此循环往复,陷入怪圈。
在此背景下,姑苏区各个街道开始试行“延时服务”——“周末社区”尝试把社区工作变得更加纯粹——社工利用周末,开展针对年轻居民的文化课程;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地的社区则将服务延伸至来苏旅客中去,让更多的人感受江南社区里的不一样文旅体验。目前,姑苏区8个街道、169个社区中,有31个社区作为试点,结合各社区的区位优势、文化特色,链接相关资源,针对年轻住户、来苏游客、候车旅客等推行“周末社区”特色服务,完善社区功能。
资料图片
社区活动“沉浸式”
11月20日,来自哈尔滨的游客李艳之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后,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吴地之旅。第一站,便是苏州。刚走出旅客出口,位于火车站北广场的“运河图书馆”便吸引了她的目光。“刚出站第一印象是火车站真漂亮,到广场上,瞧见这个图书馆,造型别致,我就来‘打卡’了!”李艳之是一名资深背包客,相较于走马观花式旅游,她更爱钻进城市的肌理脉络中深度游,“运河图书馆直接戳中我内心,正好也赶上小雪节气,工作人员结合着江南的民俗风物讲解苏州的风土人情,这太对我的胃口了!”
苏锦街道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沈洁告诉记者,这是该社区推出的首场“周末社区”活动,针对来苏旅客,提供民俗市集、应急医疗、手机充电、雨伞借用、旅游导览、问路咨询等服务,让旅客感受到暖心和温馨。当天,包括李艳之在内的数百位来苏游客,一起参与了“小雪节气·苏州传统文化”讲堂,还跟着非遗老师傅体验苏州糖画。周边的热心“老苏州”也一起来到火车站广场,教游客们怎样“斗蚱蜢”……“火车站是八方游客认识苏州的第一窗口。周末和节假日也是游客最多的时段。作为火车站社区,我们营造‘周末社区’特色活动,给来苏游客奉上一个热情且包含苏州温情的‘欢迎仪式’,让旅客感受到别样的温馨。”沈洁说。
第二天,平江路上游人如织。朱马交桥上传来悠扬的苏州评弹。在这里,李艳之再次感受到了苏州当地社区的温情。游客们围着评弹演员,饶有兴致地学着应景的“小雪”弹词——“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尽管曲调还不准确、吐字也不甚清晰,但大家还是乐在其中,一边用手机记录,一边开怀大笑。随后,平江街道大儒巷社区的工作人员又将他们引入不远处的潘宅,邀请大家在古巷、古宅、古桥中品味平江路……李艳之带着一口东北话,意犹未尽地回味《评弹节气歌》中的弹词,用北方人特有的爽朗笑声回应记者:“旅游就得走入本地市民的寻常生活中,有那么一刻,仿佛我也成了‘苏州人’!”
资料图片
相较于苏锦街道的“温暖迎接”,平江街道则期望利用“周末社区”打造“沉浸式苏式生活体验”。每逢周日,靠近景区商圈的社区都会为游客送上“文化+”服务,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深度游玩苏州。据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琰介绍,接下来,平江路商户将端出盘扣制作演示、篆刻工艺讲解展示苏工苏作,苏州博物馆党员志愿者也将步入景区商圈分享西馆“文藤花开”的展陈知识。“我们的观前、大儒巷等5个‘周末社区’将凝聚辖区内的博物馆、老字号、商会、文艺场所等优势资源,把最正宗的苏式文化送到游客身边。”王琰说道。
社区本质“为居民”
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继红看来,“周末社区”的概念是针对新时代居民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延伸而来,叶继红进一步解释道,社区与时俱进地主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创新了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以前是‘关起门来’等居民上门,现在是突破办公室界限主动‘走出去’,精准而高效地对接需求。”
2018年,姑苏区成立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开始实施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建设,推行网格化治理。“通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厘清了网格员与党务、政务、居务社工之间相互分离又密切配合的工作关系,让社区的中心工作渐渐回归到本质。”姑苏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副主任孟彦说道。2019年,姑苏区对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进行重塑再造,成立了8个街道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分中心和56个联动工作站,构建了全新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架构。联动工作站的成立,进一步将社区的民生政务功能剥离,还原了社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原有属性和本质工作——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叶继红认为,“居站分离”将居民自治组织与政务服务功能分开,社区利用全科社工的专业能力,让办事效率更高;同时让更多的居务社工能够真正下沉,收集群众的民声民意,架设起政府与居民的信息桥梁。“‘周末社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姑苏区对基层治理的深度探索。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人们对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基层治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全天候、全空间、全覆盖地服务百姓群众,姑苏区迈出了全新的步伐。”
景区商圈服务来苏游客、火车站举办特色民俗市集、更多年轻人走进社区打卡……这些“周末社区”特色活动,让叶继红看到了未来新型社区关系的雏形,“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党组织,以党建引领的力量,充分调配政务资源、行政资源、志愿者资源,把群众真正需要的服务送到他们身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也能第一时间收集社情民意,有针对地积极回应大众需求。”
叶继红同时也指出,“周末社区”要避免“走过场”,需要在一片叫好声中实现“制度化”,以便进行可持续地运营管理,“‘周末社区’在形成常态化以后,如何保证活力,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如何保证服务质量,这是基层治理需要思考和准备的新的问题。”叶继红建议基层政府,可以培育一批健全的社会组织,街道、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特色活动的质量,“公共服务需要专业的力量,配备专业的人员,社区可以通过培育、选拔、考核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社区服务的动能,让高质量的社区服务陪伴居民。”
而针对“周末社区”服务的对象,叶继红也表示,当代的社会参与者也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型的社区关系,“一方面是社区服务,另一方面是参与互动,社会成员也需要关心社区探索、关心公共事务。”
资料图片
编辑手记
“沉到底”和“顶破天”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和有机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社会建设、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局部仍然存在一类现象,即治理所需的人财物、权责利等资源“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意味着在资源配置和调配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参与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协调,治理和服务的成本高、效率低;“纵向不到底”意味着各种资源遭遇纵向截留,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无法真正惠及群众。“一横一纵”不到位就让治理效果打折扣,需要加强统筹协调、重心下移,让资源在流动中实现最大化。
但“一横一纵”本质上都还属于“沉到底”的范畴,真正的创新要靠服务,靠服务突破社区的各种边界,所谓“顶破天”。“服务是最好的治理。”在姑苏区的基层采访,记者经常被感动。姑苏区社会治理重心向下并推动基层区域化建设,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体系,早已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和服务网络。但这里的社区服务没有千篇一律,更多的是讲实际、抓痛点、出特色。让资源下来、服务上去、居民满意——“周末社区”就是很棒的一条路子。我们为姑苏区点个赞!
(选题策划 沈红娣 高岩 稿件执行 李渊 王可 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