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江苏省睢宁县云河广场被田野的馈赠唤醒。高作镇面兔、岚山烧鸡、凌城大饼的香气在夕阳的余晖中交织;魏集虎头鞋、李集钩织饰品、姚集陈井面塑的精巧在暖黄灯光里生辉;舞台之上,各镇农民表演队正加紧排练——这座苏北小城,瞬间化作一场盛大城乡文明对话的会客厅。
舞龙表演《龙翼呈祥》 闵亮 摄
8月14日,由中共睢宁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主办的“优质农产品、优秀乡村文化、优秀乡土人才”“三进城”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正式启幕。这场从土地深处涌向城市核心的流动盛宴,悄然书写着“新陈奂生进城”的时代篇章。
从田间到舌尖:“土产”成了城里人的“新宠”
“妈妈,这无花果比爷爷种的甜!”6岁的彭宥恩举着两颗红心无花果,拉着母亲直奔沙集镇展位。摊主陆鑫黝黑的脸上堆着笑:“咱这是原生态种植,不打农药,果肉糯得像蜜。”红色果肉透着清甜,试吃的市民排起小队,不一会儿,筐里的果子就少了大半。
“妈妈,这无花果比爷爷种的甜!”6岁的彭宥恩说 顾士刚 摄
几步之遥,凌城大饼的麦香霸道地占据一方空气。49岁的薛婷麻利地把饼切成小块让人试吃,“这是老法烙的,面是咱凌城本地小麦磨的。”她为家乡“代言”,“咱凌城可是种粮状元镇!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专家测产,咱胜利村稻茬小麦亩产806.2公斤,创全国纪录!”自豪的讲述与醉人的麦香交织,首批200个大饼不到10分钟便被抢购一空。市民们听得新鲜,有人边尝边说:“难怪这饼有嚼劲,好麦子才能出好面!”薛婷笑着拨通了电话,声音透着兴奋:“赶快送饼来!城里人都在排队等着呢,有多少送多少!”
桑叶茶、烧鸡、睢宁老式糕点……这些曾经深藏乡野的“土味”,此刻正蝶变为城市舌尖的惊喜。睢宁县委宣传部负责此次活动的卓士超点明深意:“文化搭台,让农产品如凌城小麦般,从田间耕耘到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蹚’出的是一条实打实的富民新路。”
从非遗到潮品:老手艺有了“新舞台”
“3个钥匙扣72元,谢谢喜欢!”34岁的王微笑在李集钩织摊位前忙碌不停。五彩毛线在她的指尖下翻飞,化作朵朵永不凋零的精致花饰。市民徐方带着两个孩子驻足,果断为每人挑选一件:“看这一针一线,手艺真是绝了!”
王微笑(左二)开心地介绍她的“花”故事 顾士刚 摄
面对“李集小饰品全国出名”的夸赞,王微笑笑着澄清:“我专做花饰,用料和工艺都不同呢!”这位为照顾家庭留守乡村的农妇,将母亲传授的织艺与网络自学巧妙融合,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线上接单红火,“有时一单够忙活半个月”;线下展销同样人头攒动。“城里人真心喜欢传统手艺!回去就发动姐妹们,咱得做点不一样的,老路子太‘卷’了。”她脸上始终挂着名字般的微笑,感染着每一位顾客。“这次来线下,没想到城里人更爱听我讲‘一针一线的故事’。”
“老辈说这非遗虎头鞋能‘驱邪’。”宝妈妈乐呵呵地说 顾士刚 摄
不远处,魏集镇的虎头鞋展位前,30岁的李欣欣正给儿子试鞋:“老辈说这非遗虎头鞋能‘驱邪’,做工多精细啊!”摊位上,花鸟字笔走龙蛇,糖画勺舀起琥珀色糖浆,面塑师傅捏出的孙悟空活灵活现……这些曾藏在乡村的老手艺,在这里成了“潮品”,传承人的巧思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传承千百年的乡土巧艺,终于在市场大舞台上焕发新生,文明实践在交易中化作触手可及的实惠。
从“农家乐”到“出圈秀”:乡土戏登上城市台
“妈妈,毛驴怎么两条腿呀?”四岁的小苹果在舞台前好奇地发问。妈妈魏红笑着解释:“这是人扮的‘驴’,是‘驴背上的舞蹈’!”双沟镇农民表演的《跑驴》以夸张的舞姿、风趣的嬉逗引爆全场笑声。双沟镇宣传科的刘皓升说,《跑驴》脱胎于非遗《八匹马》,带着黄河故道的乡土气:“你看那夸张的驴头、滑稽的嬉逗,都是咱农民对好日子的欢喜。”当晚,15个节目接连登场:舞龙《龙翼呈祥》翻腾起金色的弧线,琴书联唱《高价彩礼惹祸端》用方言讲述着新风尚,舞蹈《鲤鱼戏花篮》跳出水乡灵韵。
“驴”背上的舞蹈 闵亮 摄
“没想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这么精彩!”70岁的退休教师吴义章看得入神,“既有咱农村的亲切感,又有文明新风的新鲜劲,这文化素养一点不差!”台上,身着彩衣的农民艺人说唱起舞;台下,驻足的市民拍红了手——乡土味的表演,在城市舞台上“火”了。
双向奔赴:一场城乡共振的“文明约会”
当市民手中的糕点袋、水果袋愈发饱满,云河广场的喧嚣早已超越市集范畴。睢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彭亮道出内核:“这不仅是展销,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生动实践——乡村的优质产品、文化、人才在城市‘流光溢彩’,而城市的需求与活力也在文明实践中‘必有回响’。”
从凌城麦田的丰收捷报到王微笑手中绽放的毛线花;从《跑驴》舞动的黄河豪情到市民手中沉甸甸的“乡土心意”——这场名为“三进城”的文明共振,让睢宁的泥土芬芳在都市脉搏中找到新韵脚。当城乡不再隔河相望,当“土味”与“潮味”欣然相融,新时代的“陈奂生”们,正携手编织一幅更具温度与希望的城乡共生图景。
通讯员 顾士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