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以“红色叙事、乡土情味与创意写作”为主题的红色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东进》作品研讨会,在素有“百年红色学府”上海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上海大学中文系等联合主办。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师生就《东进》的创作与作者对谈,下半场为《东进》青年批评家论坛,来自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武夷学院、《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湖南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近30位青年学者就《东进》的创作展开研讨。
与会评论家认为,叶炜擅长于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创作,其创作书写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了新乡土写作和新战争叙事并驾齐驱的创作风格。《东进》的文学根据地依然是鲁南枣庄,叶炜有意寻求乡土写作和战争叙事的融合,兼具历史性和民间性,是抗战史、革命史、地方史和家族史书写,其探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小说主副线交相辉映,可以说是“软硬兼施”“虚实相生”,融传奇性、地域性、可读性和可视化为一体。在叙述上,动作性非常强,唤醒了读者的古典小说阅读经验,既有革命英雄传奇的味道,也有古典戏曲的韵味。这引发了与会评论家对“红色抗战题材如何进行创意书写”的思考。如何富有创意地书写红色革命题材,《东进》做出了极为有益的探索。比如,小说的双线叙事为故事提供了两种视角,一种是敢于斗争、甘于奉献、高瞻远瞩、一心为民的革命领导人物的官方视角,一种是亦正亦邪、智勇双全、为家勇担责任,为国甘洒热血的革命人物的民间视角。两种视角交织出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国民党、地方山匪三方互相角力的复杂形势。面对复杂的形势,东进先遣队要面临的是双重东进:不仅是战略上的“东进”,更是思想上的“东进”。
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红兵等评论家认为,叶炜作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点创建以来培养的第一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个用长篇小说创作和论文毕业的创意写作文学博士,是创作与教学的“双师型”人才,是创意写作在中国的亲历者、拓展者和促进者。其文学创作实践和论文写作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佐证。叶炜的创作一直坚持立足鲁南的乡土情韵。虽然叶炜访学美国,但创作没有离开故土,《东进》的创作即是如此。叶炜还自觉地把创意写作研究成果融入小说创作,在创作观念上走在前列。《东进》拓展了创意写作的边界,将影视纳入创意写作学科,集合了故事的奇观化、人物的传奇性和语言的影视化等显著特征。
叶炜,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浙江网络文学院执行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叶炜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与创意写作的研究工作。发表、出版有长篇小说、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转型时代三部曲(《裂变》《踯躅》《天择》)等14部。出版《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自清芙蓉:朱自清传》等非虚构长篇作品4部。另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字300余万字。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