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强产业、重科创、促协同 ,徐州高质量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现代快报讯(记者 邢志刚 张晓培)正处于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关键阶段的徐州,战略机遇叠加、潜能加速释放、未来前景可期。全市上下聚力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质态不断提升……今日之徐州,已成为近悦远来的发展热土。


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徐州不断放出“大招”:全力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甩开膀子“招大引强”、延链补链,“链”式效应正在强力显现;坚持以科技创新精准滴灌,一家家企业已然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创新图景;持续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徐州实力更强,底气更足。



江苏淮海科技城 马宁 摄


打造343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招引建设“热起来”


产业集群,是推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2023年2月18日,计划总投资6.14亿美元的韩国晓星高性能碳纤维新沂产业基地项目在新沂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该项目为2023年省、市重大项目,也是近年来徐州市最大的单体外资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超100亿元。


在业界久负盛名的晓星集团,为何落子徐州?


“当前,徐州正着力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碳纤维材料上下游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市场空间。”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道出了其中缘由。另外,徐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备的基础配套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众多大企业纷至沓来的重要因素。


去年2月份,长城汽车(邳州)核心零部件这个百亿级产业项目从签约到产品投产,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刷新了“一号工程”项目建设“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纪录。


随着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的落户,为长城汽车做配件的蜂巢易创、曼德电子、精诚工科3家子公司也相继落户邳州,成为邳州新能源产业和智能制造业的又一“龙头”项目和“链主”项目,是邳州强化链式思维,强链补链造链的生动实践。


产业链条整合力,产业集群带动力。


2023年,是徐州奋力推进“招大引强”的突破年。市长王剑锋在新沂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指出,牢牢抓住“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抓手,加快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政府和企业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实现共赢,使项目招引建设迈上加力提速的快车道。


为了继续壮大产业集群,徐州在春天里“抢跑”。


2月7日至8日,宋乐伟率队赴北京,进一步深化与央企及行业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全市各地“招商小分队”也迅速集结,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从杭州湾再到长三角……特别要在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招引上实现新突破,激活招商引资“链”式效应,成为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不竭动力”。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徐州正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343”,正成为徐州鲜明的产业符号。


围绕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徐州经开区瞄准主攻赛道,正全力打造2000亿规模工程机械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1000亿规模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集群;300亿级医药健康和200亿级集成电路及ICT产业集群,以及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强力推动集群规模壮大、产业层次提升、发展速度争先。


一个个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的项目选择徐州、扎根徐州,正在徐州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注入澎湃动能。


科研人员 许晨 摄


强化创新驱动,让区域科创中心更具“创新范儿”


从2021年10月22日正式揭牌,到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再到举办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创新发展国际论坛、被列入2023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从成立至今,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佳音频传。


作为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云龙湖实验室仅仅是徐州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若干条专业化生产线均已实现智能切割、智能分拣、智能码垛,成为“智能+生态”的千亩级新型基础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将助推徐州产业层次更高端、生产技术更先进,进一步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聚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


为了更具“创新范儿”,徐州有着明晰的发展目标:高水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


一家家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版图”,创新“不打烊”的场景竞相展现。


2022年,徐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7.2件。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36家。


徐州正以科技创新精准滴灌,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结硕果”,推动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全力推动徐州区域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


徐州鼓楼高新区云创科技园 许晨 摄


一体化联动,引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在淮海经济区这片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协同发展浪潮奔腾而来,汹涌澎湃。


为了打造协同发展最强音,从2018年起,徐州每年组织召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应急救援区域协同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新的合作框架协议,为赢得新发展联动聚力。


2023年2月13日,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率徐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考察。徐宿淮从“相邻”到“相融”,一场“三城记”就此上演。


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S101淮徐快速通道预计于3月底正式通车,三市“五横五综”的交通规划将在淮北市段园镇形成交集。


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年会上,徐淮宿签署了有关轨道交通建设相关合作协议,三市积极推动徐州轨道交通S4号线联通,S4号线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纽带,助力淮北、宿州融入徐州都市圈。


此外,鲁南高铁全线贯通,淮北开通到连云港等海铁联运班列、商丘市中欧班列开行,徐枣、徐萧等多条城际县际公交路线陆续开通……交通的互联互通,为城市间“相融”提供了保障。


此次考察期间,铜山区、宿州埇桥区和萧县三方签订了《合作共建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框架协议》。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也已开工动土。


徐州与淮北、济宁等市土地二级市场对接,打造淮海区域统一的大市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跨域流转土地资源。


菏泽市着力建设中原技术交易市场,助力淮海经济区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地。


各地特色优势在不断交流和激荡中放大,如何共同打好这场高质量协同发展之“战”?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表示,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徐州一要做大城市规模,二要做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徐州要加快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聚集,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强劲引擎。”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