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文化 > 正文
紫凝山麦李

立秋前,朋友紧急邀我同赴紫凝山,赶趁在脱夏交秋之前,再次饱览这座浙东佛道名山。

这是我今年第三次登临此山了。第一次是阳春“人间四月天”,品到了芬香沁脾的瀑泉黄茶;第二次是流丹七月,尝到了紫红酸甜的高山杨梅。这次上山又能吃上什么珍果仙品呢?一路上,我口咽味涎地思忖着……

“杨梅摘落,麦李主角。”7月末8月初,正是麦李的采摘旺季。可不,来到景区,山上山下风展彩篷如画。村口,老人妇女撑着遮阳篷伞设摊售卖;山上,青壮汉子肩晾毛巾、正满头汗水地踏梯采摘……

好一幅秀美的仙山采果图。

这山景图的背景是天台县平桥镇紫阳村的大岭头古自然村。这里盛产李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从村嫂手中接过一只沉实实的李子,青里透红,外面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白霜,这是一只熟而未透的、硕大的李子,重约一两七八钱,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李子。秀色可餐,咬上一口,又脆又甜,满口生津。外皮还裹着青绿,果肉却已鲜红,噢,这就是红心麦李!

村嫂说,紫凝山的气候、环境、土壤非常适合李树生长,品种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除草靠割,疏果靠剪”,从不用化学药物。老祖宗留下的山青水绿的生态、山珍奇果的基因在天台一代代大哥大嫂手里守护着、传承着。

紫凝山的红心麦李里,裹藏着幽幽的乡愁情思。古村流传着美丽而真实的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大岭头有位在苏南京口打工的木匠,看到当地春天的李花又粉又白,赏心悦目,勾起了对远在家乡那如花妻子的深深思念。于是他用三天的工钱换了一株李苗,在根须部裹上泥团,放在木桶里挑回村里,栽在屋东的墩坎上。次年的春天,李花绽放,娇白映人,妻子欣喜不已,赞不绝口。第三年的盛夏李树结硕成熟了,妻又称道一番:这果儿又酸又甜,殷殷红心似我郎心!七邻八居也纷纷过来采摘尝鲜,都说爽口好吃,大岭头的李树从此越植越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产量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规模特色。当时乡民们可以用一斤李子兑换一斤小麦,这就是天台方言“麦李”之由来。

当然,麦李不仅是一种方言称谓,也是李子家族中的一种正规学名。《本草纲目·李》云,“京口有麦李,麦香时熟,小而肥甜,核不入药。”原来,麦李因其果与麦同熟,故而得名。南北朝时期有位湖州籍的著名文学家沈约曾写过一首很美的《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道尽了麦李的色味珍贵,把麦李夸得令人瞠目垂涎!

随我们一同进山的司机陈师傅是当地紫霄村人。他告诉我,在天台除了称李子为“麦李”外,还有称“山李”的,因为是长在山里的李子。还有称“麦李”为“嘉庆子”的,据传这是为了纪念那位嘉庆年间第一个引进麦李树种的木匠。

山里人纯朴善良、不忘根本、知恩感恩,令人心生敬佩,我口嚼着这红心麦李感到格外脆甜生滋,余味绵长。

红心麦李,外观美、口感好、营养高,不愧“李中贵族”!陈师傅说,麦李虽好也不能多吃,吃多了脾胃生虚。诚然,《滇南本草》上说:“不可多食,损伤脾胃”。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这是食杏啖李的辩证法,也是人类一切饮食起居的辩证法。

太阳已经偏西,紫凝山山腰已腾起淡淡的紫气山岚,慢慢地向山巅延漫。苏北老家李树稀有。离山时,我特地买了一竹篮麦李,足有十来斤,打算寄予家乡亲友,让他们分享这里的甘甜,也解我在外的沉甸甸的乡思乡愁。再过几个小时,秋天就来了!我与紫凝山相约:深秋季节,待麦李树经霜叶红时,我来看你“漫山红遍”;我与麦李树相约:雪冬时节,我来看你“莹骨冰肌”!“碧空万里枝满雪,青松为伴更精神”,我想,那时身处紫凝山这通灵透彻的空间,山精神,树精神,我也精神!(文/彭相鸿



【作者简介】

彭相鸿,笔名红锁子、林云轩,江苏盐城人,曾长期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爱好散文、诗歌写作及民俗研究,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平台。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