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 20 日凌晨 6 点多,61 岁的菜农郑跃元来到江苏梁鲜农产品有限公司(" 梁鲜厨房 "),将自己种的大蒜卖到了这里,当天的大蒜有 21 斤,按照 1 元每斤的价格收购,老郑拿着到手钱心里乐呵呵的,因为当天农贸市场大蒜收购价只有 8 角,这里免去了农民来回奔波之苦价格还高,附近不少农户都选择将蔬果直接送来。据悉,这是泰州姜堰区梁徐街道 9 个社区合资建设的 " 梁鲜厨房 " 项目,通过统一收购蔬果,帮他们打开销路,助力农户走上共同富裕路。
△农户将农产品送到 " 梁鲜厨房 "
菜农老郑的烦心事
老郑是梁徐街道坡岭社区人,10 多年前,他就开始种植蔬菜。后来,社区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种不动地,也把土地给他种,慢慢有了 20 亩田,这些年,他种过西红柿、大蒜、大白菜、韭菜等等。
虽规模不小,但老郑一直有个烦心事,那就是这些蔬菜的销路始终是个问题。
原先,每当收获,老郑就会用车将蔬菜拉到当地最大的农贸市场摆摊,卖多卖少全看运气," 有时量太大,卖不掉就只能坏掉,很可惜。"
去年底的一件事,至今让老郑记忆犹新,当时地里大白菜成熟,可卖来卖去还剩下 3000 斤,眼看只能冻死在地里,有人告诉他 " 梁鲜厨房 " 收购菜农蔬菜的事,他找上门去,最终以每斤 7 毛的价格卖了。
这让老郑吃了一颗定心丸,卖不掉的菜直接送公司,当天送货当天结算,价格上也不吃亏。
跟老郑一样,菜农邢城在当地承包了八亩田,以前蔬菜愁销路,不少蔬菜都要烂在地里。" 都是辛辛苦苦种的,看着心疼,现在有了这家公司,我们直接送过去,一年能保证有十几万的收入。"
9 个社区合资建 " 梁鲜厨房 "
姜堰区梁徐街道是涉农社区,辖区共 16 个村(社区),有几个大的农场主流转了土地,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但销路基本各凭关系。
怎么帮这些菜农打开销路?梁徐街道 9 个社区共同入股投资 470 万开了 " 梁鲜厨房 ",通过收购种植大户的农产品,提供储藏、初加工、包装、统一配送等服务。
公司收购的蔬菜卖到哪里呢?江苏梁鲜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孙进介绍," 梁鲜厨房 " 主要承接政府、养老院、周边工业企业的食堂蔬菜、肉类、大米等农产品的配送,目前日均营业额超过万元。
△每一批农产品收购前都要进行检测
为保证质量,每一批进入 " 梁鲜厨房 " 的蔬果都会进行检测,合格后才收下,不仅如此,针对不少企业需求," 梁鲜厨房 " 会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比如他们有专门工人和机器洗菜、择菜,烘干打包,这样到企业的菜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他们与种植户相比的优势。
林金国是当地养猪大户,门前屋后有些自留地,种的蔬菜除了自家吃,也选择送到 " 梁鲜厨房 " 挣点外快。去年底,他听从孙进建议种植了大蒜,眼看马上要丰收,又忙请孙进过来指点,看看一旁还有些地种青菜行不行。
据孙进介绍,目前公司收购的菜农,大户占大多数,个人散户也有十几个,只要蔬菜质量合格,他们来者不拒,毕竟能帮农民增加一些收入。
△孙进(左)到农户家指导种植
农民增收有了更多渠道
3 月 20 日上午 10 点,在梁徐街道周埭社区的蔬菜大棚里,75 岁的于文年正在除草。
△农户土地流转后到大棚打工
于文年之前种田为生,家里两亩地,除去自家吃的,一年大概能卖 3000 多元,后来土地流转出去后,他到村里打工,60 元一天,有时加上加班费能有 85 元,一年有 1.6 万左右收入。" 去年底家里做了个阳光房,还购置了新家具,日子越过越好。"
" 我们有政策,土地流转的农民,优先安排到农田来打工。" 周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吴远军说,社区流转了 45 亩土地,雇佣了 10 多名农民来打工,每人每年收入近 2 万元,除去成本,集体收入还能有 20 多万元。
现代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农户说," 梁鲜厨房 " 收购蔬菜的价格很实在,比如当天农贸市场大蒜 8 毛一斤,他们收购价是一元,而卖出去的价格是一元五角,如果算上损耗,利润并不高。
△社区干部到农户大棚帮助解决困难
" 我们成立这个公司的初衷是为了帮农户解决销路问题。" 姜堰区梁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钱爱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成立之初," 梁鲜厨房 " 考虑的就是帮更多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是放在最后考虑的,只要企业能够维持良性循环就行。
钱爱舜说," 梁鲜厨房 " 目前正在注册商标打品牌,镇里也在考虑进行统一规划,包括对农户每季种植的蔬菜品种分类,比如这两个社区种青菜,其他种莴苣、花菜等等,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菜贱伤农,未来根据市场化需求,还想在预制菜上做文章。
对于梁徐街道 9 个社区成立公司帮农户卖菜的做法,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朱菊萍表示,销路难一直是种植农户尤其是规模农户的 " 拦路虎 ",是乡村产业振兴的 " 痛点 "。梁徐街道成立公司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确保农民种植积极性和收入水平,真正解决种植农户的 " 后顾之忧 ",为这种创新举措点赞,希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在泰州全市乃至全省推广,让更多的农户安心种植,销售交给政府,从而推动产业振兴乡村落到实处。
通讯员 乔梁 高一帆 记者 毛晓华 文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