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张宇
- 时间:2025-04-23 21:14:44
近日,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在南京发布,其中36家必比登推介餐厅(南京16家)主打“平价美味”,成为榜单一大亮点。这之中有不少是南京市民从小吃到大的“心头好”。这些“大隐隐于市”的小店如何抓住“世界胃”?现代快报星探米其林首站探访芳婆糕团店,和店主史芳婆聊聊她的生意经。
芳婆糕团店店主史芳婆
“没有其他窍门,就是真材实料”
4月18日凌晨3点半,位于南京王府大街50号的芳婆糕团店,早已亮堂堂了。店主史芳婆正带着店员们忙碌着,大家分工有序,制作着乌饭团、糖芋苗、酒酿元宵……不一会儿,香气就满店缭绕。
忙碌的芳婆
“我们每天凌晨两点半就起床来店里了,为的就是保证顾客一大早就能吃上热乎的早饭。”史芳婆说,乌饭叶前一天晚上就要挑选、清洗、打碎,然后和糯米、水一起浸泡至第二天凌晨,糯米就会染成青黑色,蒸煮后泛着油亮光泽。
门店
凌晨4点,第三锅乌饭出炉,小店也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他们或是刚下夜班的上班族,或是来南京“特种兵”旅游的大学生。王同学就读于郑州某大学二年级,她拎着行李箱,刚下火车便赶到这里,点了一份糖芋苗:“我在做南京旅游攻略时,看到很多帖子在推这家店,就来了,确实便宜、好吃、量大!”
清晨就来排队的顾客
5点半,小店门口开始排队,不少都是老顾客。“这家店开了多少年,我们就吃了多少年。”早起晨练的一位阿姨吃着碗里的辣汤说,家里老的少的都喜欢吃芳婆家的早饭,“每天晨练完都会来吃早饭,顺便给家人买早饭。”
一早就在忙碌
很多人都问芳婆生意这么好,有没有什么诀窍,芳婆爽朗地笑称:“都是一些普通的食材,没有什么窍门,就是真材实料。店里原材料都是我进,质量不好肯定是要退回去的。”
扁担摊挑进“米其林”榜单
史芳婆今年72岁,回忆起这四十多年的生意经,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
上世纪80年代挑担子的芳婆
1977年,她从溧水老家来到南京主城生活,“我那个时候什么也不会,就想着要赚点钱补贴家里。”邻居会蒸儿糕的手艺,她就跟着后面学,学会了干脆挑起扁担走街串巷卖。
几年后,史芳婆有了固定的摊位。“那时候我煤炉生火就学了两个月,在那之前我都没见过煤炉,全靠街坊邻居手把手教。” 史芳婆说,之前光顾扁担摊的顾客都来捧场,生意就这样越来越好。
到了20世纪90年代,王府大街拓宽,她拥有了自己的小店。史芳婆对店内的食品质量要求严格,每一款都经过她成百上千次地制作调味,店员吃了都说好吃才能上架售卖。这些年,她也一直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对配方进行改良。
就这样,芳婆糕团店的名气越来越响,除了南京的新老顾客,全国各地的顾客都来了。“我真的很幸运,这一路走来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一辈子都忘不了。”
“生意这么好,有没有想过开一家分店?”芳婆摇摇头,“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顾不过来,只想认认真真做好手上的事情。”
“既开心,也有压力,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包容”
进了江苏省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榜单,芳婆感到很惊喜,“当天有顾客来告诉我,还有记者来采访我,我才知道我们小店也进了米其林。”她坦言,此前都不知道“米其林”是什么,还是顾客们给她科普了一番。
堂食顾客
如今,江苏省米其林指南的立牌已经放在了店里最醒目的地方,芳婆觉得既开心,也很有压力,怕名气大了以后自己做不好,这样对不起以前帮助过她的人,也对不起远道而来的顾客。“我的年纪也大了,如果大家觉得在管理、服务等方面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还要麻烦大家别太计较,一如既往地帮助我、关心我、照顾我,谢谢!”
当天中午1点,芳婆糕团店的早点大半已售罄,仍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在门口拍照打卡。忙碌了一上午的芳婆又拿起了手机,接着供应商的电话:“嗯嗯,我在店里,你们快到了打我电话,记得给我新鲜一点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尹翼星/文 丁碧轩/摄 尹翼星 /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