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向诺贝尔奖得主请教、上台介绍科研项目……南师附中两名学生参与“科学T大会”


向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请教,和各地热爱科学的伙伴们一起研究课题……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IB国际部高二学生于隽和尹思源,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前往上海参加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分设的“科学T大会”,展现他们对科学的思考和热爱。


△尹思源在大会现场

近日,在“科学T大会”上,百位“Sci-Ter”(科学青少年)与数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海内外资深科学家面对面碰撞,开启了最强“科学第一课”。本届“科学T大会”首次推出年度主题“逐梦科学,创变未来”,希望通过跨代际的互动以鼓励年轻人发展创新潜能,鼓励勇敢的青少年尽情绽放创新天赋。2022年,南师附中就成为该论坛设立的WLA世界顶尖中学联盟的一员。联盟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国内13所顶级中学共同发起成立。2023年,南师附中IB国际部高二的于隽和尹思源同学经选拔参加“科学T大会”。通过最终答辩,于隽还获得在上海大会上上台发言的机会。


△于隽在大会上发言

向诺贝尔奖得主请教,上台分享科研心得

于隽是南师附中IB高二年级的学生,她入选“英才计划”,师从南京大学吴楠教授,研究计算机科学,《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情绪分析项目》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带着这个项目参加“科学T大会”,并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在参会过程中担任小组长。于隽还获得了个人发言的机会,用三分钟全英文汇报自己的科研项目。于隽还向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请教了一个关于化学建模与计算机程序相结合的应用的实现前景的问题,他告诉于隽一些当今化学界非常前沿的新兴技术,可以应用在未来的开发之中,这让于隽受益匪浅。


△于隽在附中

于隽说,科研其实并不需要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目标,可能就需要去着重于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但是急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科研。她的科研项目就是因为观察到中学生有一些需要被解决的心理上的问题,她想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的知识,来构建一个辅助理解情绪的应用。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她发现有很多内容是和高中生目前学习的东西相通,也有助于提高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她相信科研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启发。


△于隽和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合影

在这次大会上,于隽任小组长的小组有10名成员,他们来自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各自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但面对统一课题时,他们的热爱又是相同的。在小组讨论中,她和读大学的同学们一起组织讨论,将成员分为不同的方向,他们的课题方向是“人类2.0如何基于纳米机器人技术以及AI技术将人类突破为超人”。成员们将超人定义为超越现有人类感知的能力,成员们提出了各种有意思的想法,不同的观点和知识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结识各地科学爱好者,实现儿时的科学梦想

同样来自南师附中IB高二年级的尹思源,是一名天文爱好者。小学科学课上,他对天文产生了兴趣,立下了要把相关知识搞清楚的志向。进入南师附中,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与南师附中联合开展的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计划,参与的科研课题是《一种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法布里泊罗干涉仪》。尹思源带着这个课题参加了“科学T大会”,向科学家们学习,结识来自各地的科学爱好者们。


△尹思源和埃菲・杰曼诺夫教授合影

尹思源说,在会议的期间,青少年们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向科学家们求教。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把埋藏自己心中多年的问题向顶级科学家进行求证。他向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教授请教了一些关于数学理解的问题。他所在的小组领到的课题也是关于人类2.0计划的,小组还有科学家来助阵,最终是以海报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他所在的小组进行了两天的讨论,提出从内部和外部分别对人进行加强。包括通过光纤提升脑力,在人的身上安装一些传感器,体现感知能力。


△尹思源在附中

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文 王玉秋晨/摄

(校对 张静超)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