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关键词:招生计划持续增加
2023年南京理工大学面向全国投放本科招生计划4550人,较去年增加50人,实现四年招生规模持续增加。重点向江苏和中西部地区省份加大计划投放量,重点投放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主要包含了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兵器类、材料类等专业。今年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本科专业,同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新成立的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进行招生。
关键词:一流学科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数学7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一流专业建设点涵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
关键词: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拥有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包括:两院院士27人,外国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6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0人等。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36个。
关键词:科技优势突出
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推进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为国防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4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覆盖。发明了世界领先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某型车载炮武器系统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并列装部队;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建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合成了全球首个氮五阴离子盐,成果在《Science》《Nature》发表,引领国际新型高能含能材料发展;研制出国内首个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和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自主研制和生产同类器件的国家。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学院秉承“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探索融入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办学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流工程科学家。每年选拔招收约100名优秀学生。学院涵盖机械工程类、电子信息类、材料化工类三个专业方向,今年采用高考直招录取模式,本科生平均保研率75%,毕业生深造率每年都在80%左右。
鼎新创新人才班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峰,是2022年首次设立的培养模式。2023年在江苏投放计划20人,采用高考直招和二次选拔相结合的多渠道选拔模式。“鼎新创新人才班”学生将由国内外院士团队全程化全方位指导,设置完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施本博贯通培养;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全面培育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采用书院制育人模式,构建单元化学习生活社区为主的新型育人平台,实现全人格教育,着力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联系方式
南京校区(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 200 号);
江阴校区(江苏省江阴市福星路 8 号)
网址:zsb.njust.edu.cn
扫码关注学校招生办微信公众号
通讯员 韶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