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与超预期因素叠加的复杂局面,努力爬坡过坎,实现了企稳回升,殊为不易。这既得益于上半年各方应对得当,也得益于新时代以来很多长期努力所形成的积淀。
自2月下旬以来,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粮食、能源领域的严重震荡,进而演变成供给断裂、价格飙升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同时,全球陷入高通胀,一些主要经济体甚至遭遇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局面。中国经济虽然也遇到很大的下行压力,但粮食、能源及其他主要民生商品的供应和价格,全社会的物价总水平,始终都是稳定的。
能做到这一点,既是因为针对超预期因素采取了很多果断的应对措施,也是因为多年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上,一直在做长期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把粮食、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遇风浪而不倒。
经济承受下行重压之际,呵护和培育市场主体,成为更迫切的要务。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方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公共政策。而如果回头看看过去十年,我国市场主体的总量,能够从5000万左右稳步上升到1.6亿左右,就会发现,呵护和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并不是眼前遇到特殊困难了才“临时抱佛脚”,而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完善、逆风时会加码、顺风时也不放松的稳定政策取向。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一方面守住了民生保障的底线,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培育新动能。创新驱动所形成的新亮点,成为在“企稳回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向上的拉动力。创新驱动,可不是在超预期因素出现后临时布置的任务,而是早就写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书里,写在“十四五”蓝图里的重要追求。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等,已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长期任务。与之相关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从未停步。
任凭风吹浪打,始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看刚刚过去这半年的中国经济,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积累的坚实基础,看到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在前行中已形成的内在逻辑。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 吴嫣然)
- 头条
- 2022-07-22 08:00:45
- 头条
- 2022-07-22 07:59:12
- 头条
- 2022-07-22 07:58:18
- 头条
- 2022-07-22 07: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