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扬州:让每一份才华都“C位”出道

近日,《2025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发布,扬州首次入选“人才友好型城市”总榜单50强、“最强人才发展生态城市”50强、“最佳科技产业创新城市”50强。

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底气,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发展动能。“好地方”扬州对人才的“友好”,好在哪儿?已在扬州安家落户、创业就业的他们——高校毕业生、博士、海归、高层次人才等,可以用亲身体验讲述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一同成长的故事并给出答案。

构筑就业“服务圈”,吸引青年人才“就”在扬州

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人才竞争的关键是环境之争,更是服务所致。

在当下的科创热潮中,有志创新创业者如何选对城市?六年前,从上海高校毕业的90后博士李浩坚定选择了扬州;六年后,他已是扬州国宇电子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带领团队研发出数十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2025“绿扬金凤”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2019年,李浩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作为扬州人,回乡发展是他的心愿,而扬州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让他的回归水到渠成。“毕业前我投了很多简历,也查看了各地的人才政策。选择扬州不仅因为岗位匹配,更因为这里有从就业到生活的全链条支持,帮助科技企业发展、吸引人才大展拳脚。”李浩说,扬州为像他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购房补贴和科研项目资助,这成为他回乡发展的重要考量。

入职国宇电子后,李浩和他的团队主要承担快恢复外延二极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任务,紧锣密鼓开启了技术攻关。“这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包括小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可对相关进口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在专心搞科研的同时,李浩时时能感受到扬州服务人才的无微不至。

“有关部门人员会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李浩2021年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领军人才,他感慨,这种支持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分享了一个细节,“之前新产品开发中有一步关键工序需要外协加工,扬州经开区工作人员联系了另一家有相关设备的企业,很快解决了我们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爱上这座城市,还需要什么理由?扬州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马婷婷用在扬工作生活10年的感受作答:这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2015年,马婷婷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随即选择加入新扬新材料公司,主要从事飞机结构、复合材料的研发。

“10年间,我参与攻克了飞机结构设计、试验验证、材料性能提升等难题,成长为公司核心技术骨干,两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生活上,我在扬州结婚生子。是扬州陪伴了我,成就了我。”马婷婷说,扬州适合年轻人就业,也重视年轻人的发展。

“2021年申报省第六期‘333工程’时,我因为资历浅,心里是没底的。最后却在没有高级职称的情况下破格入选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我的研究和付出得到了认可。”马婷婷说,扬州肯给青年人才成长的机会,每年还给予刚毕业硕士15万、博士30万以上有竞争力的年薪,再加上生活补贴等,解决了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扬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扬州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奋进姿态,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诗意。”王志刚毕业于哈工大航天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他入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如今是协同创新部副部长,他曾在母校向学弟学妹们推介扬州,称扬州是他的“第二故乡”。

近年来,扬州以“十万青年来扬州”行动为龙头,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逐梦,仅2024年就开展40期在扬高校大学生市情体验、90期南京高校学子扬州行活动,吸引1.4万余名大学生参加。扬州人才校园日、高校创意定向赛等品牌活动,“暑期大学生实习见习”等实习实践活动相继落地落实,去年招引青年人才3万人。在政策支持上,扬州升级人才政策4.0、扬州人才码2.0,将来扬、回扬、留扬补贴范围从应届高校毕业生延伸至毕业5年内青年人才,“人才安家券”适用范围拓展至大专学历,推动人才“零成本”落户,“青享码”“四免两优”政策范围拓展至64所南京高校和10所在扬高校。

据统计,2021年—2024年,扬州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连续突破1.5万人、2万人、2.5万人和3万人,近三年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长,“人才磁场”效应持续释放。

厚植创业“生态圈”,共育城市创新创造沃土

坚定的选择,是一种勇气与爱的释放,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海归博士宋楠楠参加了2024扬州“绿扬金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粤港澳大湾区分站赛并获奖。那次参赛让她加深了对扬州营商环境的了解,于是和在国外工作的丈夫王永志商量后,携手回国创业。



青年人才交流会

2024年2月,宋楠楠夫妇来到仪征创立江苏至臻无损检测有限公司。“没想到会得到地方政府这么多支持,他们不仅细致介绍创业政策,还提前梳理创业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两年更是先后给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支持。”宋楠楠说,创业当年,他们就获得“绿扬金凤计划”创业领军人才300万元支持,后来又获得江苏省“双创计划”80万元资助,“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

选对一座城市,创业者亦能与之共同成长。

“我和扬州结缘,始于一场论坛。”在2020年举行的全国聚酰亚胺材料技术及应用论坛上,时任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的马禹,与扬州宝珠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兆龙相识。2022年,上海创新创业大赛扬州分站赛举行,马禹应邀来扬并斩获大赛一等奖,坚定了他来扬创业的信心。汪兆龙热情邀请,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在宝应创办宝珠特种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主攻柔性印刷电路用高品质PI薄膜研发及产业化。

在创业过程中,宝珠公司项目获得省“双创计划”、“绿扬金凤计划”、天使梦想基金和宝应县“宝地英才集聚计划”等集成资助,一系列支持给企业在扬州持续发展增添了极大助力。马禹表示,“我们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6条智能化生产线,项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5G通讯、芯片集成电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部分应用场景实现国产化替代,现已实现累计销售8000余万元,预计2026年将实现年销售5000万元。”

作为扬州连续16年精心打造的人才工作品牌,“绿扬金凤计划”聚焦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创业支持上,给予创业类顶尖人才尤其是市外来扬州创新创业顶尖人才3年内最高1亿元资助;在人才安居上,3年筹建高品质人才公寓5.35万套,发放最高200万元的“人才安家券”,多形式满足人才安居需求;在金融扶持上,构建“6+1”金融体系,提供最高1000万元股权投资;在服务赋能上,构建“一线两码三卡”人才服务体系,全周期解决人才“关键小事”……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155人、博士后专项81人,省人才攻关联合体2个、双创团队10个、双创人才98人、双创博士271人、“333工程”340人;“绿扬金凤计划”累计资助人才攻关联合体5个、双创团队13个、领军人才412人、优秀博士757人。

拓展兴业“朋友圈”,诚邀天下英才共创未来

创业带动就业,若再加上“科技”二字又会带来什么?

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徐文睿的经历或许能给出答案。自2023年8月以来,他先后在扬州挂职第十六、十七批科技镇长团邗江团团长。在扬期间,徐文睿带领团员围绕扬州“613”产业体系落实“产业强链行动”,开展“三访三服务”走访企业1100余次,摸排需求590项;深化产才融合,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项,推动江苏科技大学与邗江区开展全面合作,建成扬杰微电子卓越工程师班,推动智能焊接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落地;紧扣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挖掘团员学术圈、校友圈资源,精准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1人,引进获评市级以上人才工程15人,促成“智能工厂精益系统”等27个优质项目落地,引进青年人才256名……


16cedec5-7d09-4004-8506-22a0a95fb5f6.jpg


即将离任时,徐文睿动情地说:“两年挂职时间,是淬炼更是成长。今后无论身在何处,都将离任不离心,永远以‘扬州人’的身份为建设产业科创名城贡献力量。”

2024年9月,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9个“产业团”成员入驻,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刘利强被选派至扬州市汽车及新材料产业科技镇长团担任副团长,他是上一批的“老团员”。

“一到岗我就转换工作思路,结合板块调研企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后方资源及‘朋友圈’优势,既‘走下去’掌握第一手需求信息,也‘走出去’对接人才与服务、邀客与宣传。虽比在学校时更忙,但很充实。”刘利强说,过去一年,他们产业团累计走访企业500余家,摸排技术、人才需求300余项,组织产学研合作对接5次,签订合同协议8项,对接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130余位专家来访15次,促成四川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与仪征达成技术合作……

科技镇长团的定位是“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这就要求各团成员主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系统集成人才、科技、信息等各方面资源,争当服务企业的“贴心人”。

江都区作为扬州高端装备制造与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区内企业对转型升级有着迫切需求。派驻江都的扬州市高端装备科技镇长团成员杜丽婷到岗后,先后深入走访调研50余家重点企业,细致梳理出三大共性问题:技术迭代滞后,尤其在绿色工艺升级方面亟待突破;高层次人才资源匮乏;产学研对接渠道不够畅通。

“如何把高校资源与区域产业需求有机衔接,这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的方向。”杜丽婷表示,将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全力筹建“江都·高校创新联合体”,推动设立专项孵化基金,优化校地协同合作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变量。过去一年,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的105名成员,紧紧围绕“产业强链行动”,在助力招才引智、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9份,总金额达8944.7万元,新建各类创新平台载体32个;累计走访高校院所375家次,邀请1071名专家人才来访,协助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317名。

“十四五”以来,扬州始终坚持为各类人才来扬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机制,诚邀天下英才成为扬州的“城市合伙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如今,扬州已开启引才“加速度”,用“最大诚意”优化生态,“最优政策”赋能成长,“最暖服务”护航梦想,让人才与城市同生共长。

通讯员 扬人才 扬人轩 记者 周晗 马惠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