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发展向前 民生向暖|努力实现“住有优居”

制图:彭章霞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框架下,并从制度建设、住房供给、房屋品质、风险防控等方面作出部署,进一步凸显了房地产行业的居住属性和民生定位。

过去20多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从总量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供给不足。为适应新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这些扎实的数据,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围绕“高质量”这个关键词,有哪些发力点呢?

“完善制度”摆首位。“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实招有不少:开发方面,项目交付前,严禁投资人违规抽挪项目公司销售、融资等资金;融资方面,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施项目“白名单”制度,保障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交付;销售方面,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做到“所见即所得”。随着这些制度逐步完善,一个权责清晰、风险隔离、监管有效的房地产金融和经营新秩序有望建立起来。

“优化供给”为抓手。释放市场潜在需求,要从供需两端着手进一步激活房地产市场。先谈供给结构,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不足,大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负担较重;再看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升级,居民对提升居住品质的愿望更为强烈。应当看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发展空间。“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也好,“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也罢,每个城市要用好手中的调控自主权,精准科学施策,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提升品质”是关键。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实现居民“住有优居”的重要举措。随着今年5月1日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施行,“好房子”标准加速落地。北京优化计容方式,引导住房品质提升;江苏、浙江等地针对新建住房品质提升发布技术导则;福建、安徽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样板……多地因地制宜建设“好房子”,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动力。对企业而言,未来五年的竞争赛道将从规模、速度和价格,转向产品力、科技力和服务力的比拼。房地产市场的品质提升,也将是一个覆盖新房和存量房、涉及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工程。

房地产发展,民生是最终落脚点。无论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都要努力变成“好房子”。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未来,这美景会越来越靓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年巍)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