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形机器人从实训场走进汽车工厂干活,当脑机技术在实验室帮残疾人迈开步伐,当AI奶茶机在古街深夜递出热饮——无锡用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需要场景“土壤”培育的种子。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三新”大规模应用示范,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政策导向清晰指向一个核心:场景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更是技术商业化、规模化的“试金石”。无锡敏锐抓住这一关键,今年以来,持续深化场景创新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场景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多层次场景布局体系,在场景创新领域前瞻布局、勇于实践,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旅消费、社会民生、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一批优秀案例。目前全市已筛选出23个标杆示范,用一个个真实场景,为新技术搭建起“从0到1”突破、“从1到N”扩散的成长阶梯,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锡方案”。
让技术在车间实战练兵 从“能做”变“好用”
科技创新最怕“纸上谈兵”——实验室里的技术再先进,脱离了产业场景的检验,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而无锡的工厂车间,正成为新技术最好的“练兵场”,逼着技术在实战中迭代升级。
巨大的自动门缓缓拉开,只见50多个银光闪闪的人形机器人正在7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进行物料搬运、柔性装配、精密检测等工作技能训练。这里是惠山区的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用的无锡市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超前设置了八大功能实训区,构建覆盖“室内-室外、工业-商业-民生”的全场景数据采集与验证体系,通过系统化的真机数据采集、高质量的数据标注与高效的算法实训,为机器人的智能进化提供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持,加速助力其从“功能机”向“智能体”跨越。
实训后的机器人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天奇股份与长城汽车签署协议,让这些机器人直接进驻物流车间,承担分拣、搬运等重复性高、强度大的工作。“双方的合作将通过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练兵’,驱动模型算法迭代,形成自我优化的‘数据飞轮’。”天奇股份相关技术负责人说,这不仅是尝试解决特定场景的效率和人力问题,更是共同探索“机器人工人”标准化作业,革新未来工厂范式的重要一步。
在位于锡山区的无锡一棉的生产车间,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的突破,同样离不开纺织场景的“倒逼”。传统纺织车间高温、嘈杂,人工接线不仅辛苦,还容易出错,而高支纱线的断头对接更是行业难题。正是这样的场景痛点,催生了对智能接头技术的需求。如今在全流程数字化车间里,一排排机器正高速运转,几台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穿梭其间、停靠,肉眼很难发现的纱线断头被机器人轻松锁定,柜型机身头顶视觉系统下,两只机械臂一“臂”捻丝接线,一“臂”牵纱绕转,纱锭断点处恢复如常。“该项目首创巡游式细纱接头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规模化看车。”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巡游式细纱接头机器人的成功研发,在纺纱装备智能化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为真正实现细纱夜间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创造条件。该案例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让技术在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从“高冷”变“暖心”
“今年5月装的,从来没有摔过。”无锡小伙蔡晨伟从不避讳露出自己的假肢,他觉得自己的这条智能仿生腿很酷。这条很酷的仿生腿来自强脑科技。在梁溪区崇安大厦的无锡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记者看到了仿生手和仿生腿。“智能仿生手通过电极实时读取肢体的神经与肌肉电信号,把运动意图转化为精准动作,而仿生腿则搭载多传感器,结合智能算法,能实时感知用户步态和地面变化,自动调节液压系统以实现自然、平衡的行走体验。”工作人员的介绍,勾勒出智能仿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脉络。
梁溪区、梁溪科技城联合强脑科技携手打造的无锡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展示“科技助残、智能康养、智慧康教、医疗康复、工业制造”五大“脑机+”示范场景,持续探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应用及成果转化。前期,中心完成了首批10例智能仿生腿的安装,目前正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力促更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此外,中心还推动“强脑·星联计划”落地,降低特殊儿童康复干预成本,同时,通过职场舒压、智能助眠等场景,让科技惠及普通民众。
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是服务于人。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往往藏着最鲜活的场景需求,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让高冷技术变得有温度、接地气。南长街上的AI智饮能量站,更是场景赋能创新的小巧范本。“扫码下单才1分钟,奶茶就做好了,深夜逛古街也能喝到机器人做的热饮,太酷了!”刚体验完AI智饮能量站的游客李女士,对着智能机械臂竖起了大拇指。在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核心的南长街,这座占地仅4平方米的模块化白色小屋,正以科技之力刷新文旅消费场景。
智饮站无需人工值守,全程由AI智能机械臂主导操作,60秒内就能完成一杯定制饮品,从经典奶茶到鲜果茶,100余种口味随心选择,每30分钟一次的自动消杀程序,更让食品安全有了双重保障。这是无锡数据集团、梁溪文旅联合尚饮实业打造的全市首个AI智饮能量站,专为南长街高流量、缺空间的特点量身定制,既覆盖早高峰通勤族的快捷需求,也满足深夜游客的休闲消费,让营收时段实现了最大化。如今,这个小巧的智饮站不仅成为“科技打卡点”,更以稳定高效的服务提升街区消费承载力,为无锡核心文旅街区的消费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让技术在城市难题中淬炼成长 从“理论”变“实效”
河道排污隐蔽、水质修复难度大,传统治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这样的治理场景痛点,让治水“黑科技”有了用武之地。新吴区企业中电海康研发的耕渎河水质智慧整治机器人创新应用方案。先是组建了一支由水下机器人和无人船组成的“治水侦探队”。这些“侦探”可不一般:无人船在水面巡航,搭载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实时采集数据;水下机器人潜入河底,对河道进行全流域扫测,哪怕是藏在水下的排污口,也能精准定位。“以前排查污染源,靠人工划船取样,几天都查不完,还容易错过关键点位。现在有了这些机器人,3天就能锁定隐蔽污染源,效率大大提升!”中电海康工作人员说。找到污染源后,治理环节同样高效:通过整合介孔复合清洁球等技术,在河道里投放这些“清洁小能手”,它们能吸附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数据不会说谎:凭借“智能排查+精准治理”的模式,耕渎河的水质30天内就从劣Ⅴ类恢复到了Ⅲ类标准,河水变清了,鱼虾也回来了,周边居民又能在河边散步、休闲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治理方案的总成本比常规方案低30%以上,能提供2年的水质稳定保障。现在,这套“水下机器人+无人船+介孔复合清洁源”的一体化治理模式,已经成为黑臭水治理的“无锡范本”,正在向更多地区推广。
复杂的城市运行场景,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金石”,不仅能检验技术的可靠性,更能推动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完善。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防汛减灾的“韧性”?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没有停留在“修管网、建泵站”的传统思路,而是开放城市排水系统场景,与太湖云计算联合研发了“强监测、早预警、快处置”的全链路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数据服务平台。今年台风“竹节草”过境期间,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大屏上,雨水管网、积水深度、河道水位等重点监控数据汇聚成城市内涝风险一张图,让原本闭塞不通的防汛治理有了“眼睛和耳朵”。更关键的是,它能根据实时数据“超前预报”积水风险,一旦发现异常,预警信息即刻发出,指挥中心可快速调度应急力量,精准奔赴易淹易涝点进行处置。据统计,该系统帮助无锡将排水管理效率提升约30%,运维成本降低约20%。“城市治理的场景需求,倒逼技术从‘理论可行’走向‘实战有效’,这是实验室里永远练不出来的。”无锡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