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已过,立冬将至,有“苏超”的夜依旧热辣滚烫。
历时近半年,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迎来终局时刻。11月1日晚,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比过年还热闹。在62329名观众瞩目中,“黑马”泰州队夺冠,南通队则获得亚军。
结局让很多人意外了,媒体席记者纷纷当场换稿。泰州队队员巴特扬着年轻的面庞说,我们都打进决赛了,夺冠怎么会意外呢,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果!女主帅周高萍特意为这场决赛打理了妆容,像是给漫长的征程敬上一份郑重的仪式感。
南通队队长李贤成带领队员们第一时间走近看台南通区,深深鞠躬。他们的球衣满是泥点,呼吸还带着急促,眼神里带着遗憾,眼眶里也有泪水。“南通队战斗!”南通球迷会数千人的红色方阵依然沸腾翻涌,回报以最澎湃的鼓声和最高亢的呐喊。
南京队滕帅是两位“最佳射手”之一。决赛后领奖,夜风送来球迷的高分贝告白:“滕帅!我们爱你!明年再来!”作为前中超江苏队成员,他见惯风雨,此刻仍不免动容。
为什么,176天的追随不知疲惫?为什么,85场的呐喊从不低迷?因为亲爱的“苏超”,人民的“苏超”,是万千平凡人美好生活的共同主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苏超”恰是例证。它是人文经济学在江苏的动人样本,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鲜活写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让足球走出专业赛场,变成普通人可感、可参与的生活场景,也让文化的温度,藏在每一声呐喊、每一次相拥里。

亲爱的足球:516名球员,516种开场白
江苏大地的晨雾里,藏着516种生活的开场白。
东台市三仓中学操场,严子航边背单词边跑步;
常州市新北区工地上,穿工装的郭文涛开始检查1600多名建筑工人的考勤;
烧烤摊凌晨收摊,稍事休息后,老板绳晟从苏州驱车跨越400多公里奔赴家乡宿迁的训练场;
淮安市涟水县朱码街道韩陈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戴虎用扫帚在晒谷场上画出越位线;
蒋志祥从扬州家里出门去高邮新区实验学校上班,女儿说“爸爸要加油啊”,8点20分,蒋志祥开始上第一节体育课;
…………
这是最普通的清晨,也是最倔强的早训。当城市刚刚苏醒,校服、工牌和围裙之下的“野生球员”,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突破,在生活与梦想的缝隙之间,带球过人。
5月9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创设举办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到:2月底,13市已完成组队,13支代表队516人获得参赛资格,每队职业球员最多3人,球员最大40岁,最小16岁,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占比约65%。
7月,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关于“苏超”的首份权威调查结果相当欢乐:“苏超”80%的观众非传统球迷。素人观众很难记住球员的名字。他们描述球员的句式,完全从自己的生活里来:那个白天修空调、晚上去练球的年轻人,那个打完比赛赶高铁回学校上课的研究生,那个贴完膜去训练的小伙子,那个在“海底捞”上夜班的娃娃教练……
6月29日晚,苏州昆山奥体中心43617名观众集体起立鼓掌。1分17秒,寇程,17岁的高中生,用一脚推射创造了“苏超”最快进球纪录。那一脚,是少年速度的极致,也是成长路上最耀眼的惊鸿。
寇程来自吴县中学,曾获得江苏省“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军,并获“最佳射手”称号。但成长并不永远闪闪发光。一个月后,在主场面对盐城队的比赛里,他创造了点球机会,却亲眼看着皮球被门将扑出。终场哨响,寇程低下头哭了。主教练走上前搂住他的肩说:“点球是我安排你罚的,责任在我。未来的路还长。”

19岁盐城小将庞智超,也尝过逐梦的“甜”与“痛”。7月19日,盐城队对阵南通队,罚球时犀利专注的“眼神杀”让庞智超成为全网明星。8月30日,盐城队对阵无锡队,小庞争抢头球时与对方球员猛烈相撞,当场倒地,被紧急送医,也因此结束了“苏超”征程。9月,人们再一次见到庞智超,他已是武汉体育学院首届足球运动专业新生。庞智超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并领誓:奋勇前行,继续追逐足球梦!
从春到秋,“苏超”一大群“小孩哥”在球场、学校双线备战。传球,复习;点球,面试……比同龄人加量倍增的历练,谁说不是在塑造着他们的人格与人生?盛夏时节,好消息纷纷传来,苏州队陆子皓、陈开忠、赵文锦被苏州大学录取,宿迁队高驰升入昆明理工大学,无锡队罗宏斌走进上海体育大学……
36岁的戈伟,是“苏超”的“老男孩”,是曾经的职业球员,也是如今的足球青训教练。10月18日,半决赛,南京队对阵泰州队,进入惨烈的点球大战,8∶9,这是南京人的心碎之夜!戈伟罚进了自己的那一球,却仍无力扭转结局。过去的职业队生涯里,输球了就复盘,冷静,迅速翻篇。但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好多天缓不过来”。因为“苏超”就是不一样,是为家乡而战。他曾举起过中超冠军奖杯,如今却为一次业余联赛落泪,也更深理解了足球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热爱。

前一阵,他以优秀校友身份重回母校南京市小营小学。“生活还在继续,愿追光的你我,一路生花。”这句话,不仅是给孩子们的鼓励,也像是对自己的一次回答:不论年龄,仍要相信,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5年初,李贤成放弃留洋机会,回到了阔别6年的南通。李贤成从小在父亲李太镇创办的珂缔缘足球俱乐部里长大。17岁那年,远赴德国第五级联赛踢球,拿过U17足协杯冠军。德国教练和队友劝他继续踢下去,肯定能参与更高级别联赛。但他知道,自己并不只是一个球员,更是这座城市的孩子。回来的那一刻,他说:“我为南通而战。”
决赛前想约李贤成采访,难如登天。因为“贤爸”李太镇,这位为了足球卖掉六套房、靠拖鞋厂利润办青训的“李疯子”,管得严。半决赛,南通队对阵无锡队,又是点球大战,20岁的蔡天龙扑出2个球,奠定胜局,被誉为“功勋门神”。天龙外出,被热情粉丝围观合影,惹恼了“贤爸”:“球员的精力要全部放在赛场上!”6月1日,南通4∶0踢赢泰州,有球员进球后当即庆祝,却不记得去拉一把倒在地上的队友。李太镇发火了,他说:“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这是我们俱乐部特别注重的东西!”
有人以进球开始,有人以泪水告别;有人在少年时奔跑,有人在中年时重来;有人在球场上寻找自我,有人从生活中重建信心。首轮场均7745名观众,后来,60396、60633、60817、61106、61355、 61565、 62329,中国业余球赛观众上座纪录不断被“苏超”刷新,人们潮水般涌进球场,因为他们确认这也是自己热爱的主场。
11月1日晚,13支球队在奥体首次大集合。这一个“苏超”赛季,场内场外,176天的共同旅程,汇聚成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足球故事的开场白。

亲爱的城市:“十三太保”,闪闪发光
“苏超”的快乐是从玩梗开始的。玩梗,是从“散装江苏”“十三太保”开始的。
2020年,全国各地驰援湖北,江苏省、市、县、乡各级精锐尽出、捐助物资的“散装”实力引发全网羡慕。就在这年,自媒体博主“叨叨傅”走上了“散装江苏”创作赛道。他一人分饰多角,用拟人化城市的方式,演绎江苏各城“恩怨情仇”,“十三太保”“南哥”等热梗走红无不跟他有关。
5月10日,江苏省城市联赛开赛,本就是球迷的叨叨傅来了神。“竞技足球叠加城市对抗,简直是‘十三太保’现实舞台!”11日,南通队客场胜南京队。叨叨傅开始推出联赛主题短视频,“真南哥”等相关话题快速登上各平台热搜。这些,都是“苏超”在自媒体平台最初热起的模样。叨叨傅当然是流量受益者,一个月收获20多万新粉。
“苏超”的玩梗热潮迅速从自媒体蔓延至官媒。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各地政务发布号,纷纷下场接梗,不亦乐乎。网友齐呼“官方玩梗最为致命”,专家观察解读“苏超”引发的全民玩梗现象超越了赛事本身,是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文化创新。
5月27日,交汇点新闻“木更工作室”推出原创稿件《凭什么,“苏超”这次火爆全国?》,首次引用网民“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观点。28日,“南京发布”将其用作推文标题,《“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一文全网刷屏。这篇破圈之作,出自90后贝拉之手。
区级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贝拉是“南京发布”的撰稿人之一。6月13日,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蓝天低垂、云影翻卷,贝拉正和家人一起悠闲度假,本想彻底“放空”几日,却被一条微信从天光草色中拉回了现实。
“明天南京客场对阵淮安,我们不如以‘南哥’的口吻给‘阿淮’写封信啊?”彼时“苏超”刚刚满月,“十三太保”间的互动从最初的玩梗斗嘴,演化出了对歌、斗诗等更加多元的玩法。各地官方账号纷纷“盘家底”“秀绝活”,谁也不愿在这场“文斗”中败下阵来。
贝拉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拿出电脑,席地而坐。远处牛羊悠闲啃草,他心中汹涌澎湃:“阿淮:见字如面。念你的风,终究还是从新街口吹到了镇淮楼……”一封从金陵“寄出”的家书,夹带着清爽的草原晚风,轻轻落在了淮水之畔的古城。
压力给到淮安。这注定是一个难眠的夜晚,“淮安发布”的编辑们围在电脑前,为给南京的回信字斟句酌……
同一时刻,几公里外的淮安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一路“神仙打工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彩排。
“悟空耍金箍棒的动作要有力度!”
“八戒可以扭得更欢脱些!”
淮安西游天团策划人杨帆穿梭在队伍中,不断确认细节。他向组委会主动请缨,力主将西游文化搬上“苏超”舞台,百余人组成的演职团队已连轴排练20多个夜晚。他们白天完成淮安西游乐园的日常演出,晚上便一头扎进排练室磨合动作、走位与配乐。
6月14日下午,“西游天团”在淮安主场亮相,一炮而红。一直到9月27日,淮安主场的5次比赛他们都是表演环节“最靓的崽”。赛季高温,汗水洇湿了演员们厚厚的表演服,城市荣誉感带来的骄傲却在众人心中悄然升腾。

9月6日,南京奥体,南京对阵徐州,超级球迷、著名作家毕飞宇来到现场。耳边加油声响彻看台,让他顿感“鸡皮疙瘩像火柴头一样竖了起来”。他熟知19区看台开始的人浪,更深知江苏人“相爱相杀”背后的情感密码:“我们江苏是天然的、妙趣横生的、充满了欢庆的,我们的自我调侃充满了自信,我们的‘相恨’充满了相爱,我们的‘相杀’充满了快乐。江苏撑得住梗,也养得起梗。”
当所有人都在为家乡的荣耀倾注热情时,“散装江苏”完成了它最动人的蜕变。谜面之下,谜底原来是“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在快乐足球的文化氛围里,“十三太保”从戏谑的网梗,升华为十三座城市自信比拼的集体符号。93岁的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专程回到故乡江阴观看“苏超”,大受震撼,给记者发来长长的微信:“‘十三太保’笑点多多,大有益于身心之康乐!”老先生特为文化溯源:“‘十三太保’出典于晚唐五代间的武艺高手。太保,多指武艺超群的武林高手。”
决赛夜,13市啦啦队现场大聚会。对于江苏的球迷而言,盐城N4A这个以新四军英文简称为名的球迷组织绝不陌生。自2011年成立,他们曾一起在江苏球迷心中的“圣奥体”为江苏足球呐喊多年。每次进奥体,N4A领喊人张帆都心生悸动,“亲切!回家的感觉。‘苏超’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江苏足球的希望。”张帆站在看台最前方,背对球场,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面前,用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带领球迷喊出震天声浪:盐城球迷,我们来了!盐韵承千年,潮起向海天!今年未赢够,明年决赛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认为,“苏超”重建了“附近”的线下生活。城市居民与球员、球迷一起走出数字时代的种种信息茧房,去体验一场场线下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陪着“苏超”“打全场”的叨叨傅,决赛夜带着球迷齐喊:“江苏,战斗!从来不散装,我们在一起!”在他看来,老百姓通过“苏超”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在“斗嘴”中收获纯粹的快乐,在集体看球的热闹中找到久违的归属感;而对城市而言,“苏超”则成了一个展现个性与魅力的窗口,一些原本“存在感”不那么强的城市,也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亲爱的“苏大强”:“精装”江苏,燃情中国
10月24日,南通市海门区。中午的珂缔缘足球俱乐部一片平静,六片标准11人制球场等待着下午训练时的喧嚣。球员们都在俱乐部合作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就读,学业和训练并重。下午3点,“苏超”南通队的管明健从海门中等专业学校赶回,和队友们一起前往南通足球训练中心海门基地。这里是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俱乐部的主场,从“苏超”第五轮开始被用作比赛场地。
谈到足球、青训和孩子们的时候,珂缔缘俱乐部董事长、“苏超”南通队副领队李太镇表情生动。“先有职业俱乐部再建立青训梯队”是国内目前的职业足球发展模式,但十四年来,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通过青训体系培养专业球员,再组队进军职业联赛;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揽学业、生活和训练,让孩子们能够心无旁骛。这条路走得不易,每年数千万元的投入,俱乐部几度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之时,海门区委区政府伸出援手,通过国资入股稳定了俱乐部,逐步完成股权改革,让这家靠情怀支撑的民营俱乐部有了新的生机。2025赛季,兵强马壮的南通队同时征战乙级联赛和苏超,双线出彩。
归根到底,江苏强大的经济实力、足球土壤、青训体系留住了这位东北朝鲜族汉子。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上,“苏大强”独揽25席,海门则稳居全国百强区第17位。2011年,珂缔缘足球俱乐部是七个本地孩子的起点,而今涵盖了全年龄梯队,累计向国家各级青少年代表队输送球员超过160人次。孩子们即便没能成为职业球员,也能通过足球找到出路——继续深造、成为教练或裁判。江苏全省已经建立起2785所足球特色学校,拥有近8000名注册精英少年球员,星星点点,最终汇流成江海,奔腾向前。
11月1日晚,北京。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吕敏看着“苏超”决赛直播,心跳和比赛节奏同步起伏。
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吕敏,记者节当天将在央视开讲“苏超”故事。上央视,是吕敏的夙愿,对于一个地级市记者来说,也不啻是一个“奢望”。作为“苏超”报道的一线记者,吕敏陪着“输光了笔画”的常州哭,又在“常宝”的“越输越赢”中笑。帮“最小牌”赞助商东哈·东北街边烧烤店老板张敬宇算账:10万块赞助,要卖3万串羊肉串,忙活大半年,她与打拼的艰辛共情。找到对接张敬宇的招商局普通办事员,还原“原始股”幕后,她为城市的信用骄傲。吕敏重新认识着自己的家乡,感佩城市运营者们率先而为的多个“第一次”:头一家推出景区免费开放,第一个设置场外美食集市和消费抽奖,创意性打造“常宝”许愿池……文旅和足球的融合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里,城市能级在点滴之间悄然提升。张敬宇曾说,常州托举“理想”这样的名企,也托举小小的街边烧烤。吕敏接着说,也托举了她一个85后记者的梦。
“苏超”85场比赛,超240万名观众入场,场均上座超过2.8万人,比肩意甲、西甲等全球顶级职业联赛。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江苏区域发展均衡的坚实支撑:现代化体育场馆在江苏全省十三个地市、各区县星罗棋布,各地奥体中心有能力接过赛事的接力棒,观众得以享受“世界杯级别”的观赛体验。
南京奥体中心不远处,江苏大剧院灯火璀璨,这座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剧院、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音乐厅、歌剧厅好戏连台。基础设施优越,文体资源丰富,网友赐这片街区一个梗:河西宇宙中心。
大剧院东门外,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火树银花,大屏直播赛事吸引了3000余名球迷,单日客流超3万人次。自7月5日南京主场首度移师奥体中心,银杏里成为南京着力打造的“苏超第二现场”。每逢比赛日,傍晚六点到午夜,两千平方米的银杏里沉浸在足球与文旅交融的热潮之中。

决赛夜尤为特别。南通、泰州和东道主南京,在银杏里联手“整活”,70多个特色摊位错落分布。年近八旬的南京老人王珏得到了一份文旅大礼包。年轻时,王老是一名足球裁判,37年前曾参加116支队伍、约2000人参加的“南京职工百多足球比赛”。置身热烈的球迷之间,他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跟着‘苏超’游江苏”,“苏超”前六轮线下营收近380亿元,1—8 月,全省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
决赛的现场氛围打造,处处都是十三市元素。幸运抽到票的南京市民沈杨夫妇说,散装江苏?绝对是整装、精装、焊装的江苏!
“苏超”元年在歌曲《我们是冠军》中落幕,6万多观众丝滑散场。奥体东侧大台阶上,无数人暂停脚步,周边楼宇上闪烁滚动的巨型霓虹标语,在夜色中璀璨着,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
“江苏十三画,个个美如画”“汗洒绿茵场,草根也疯狂”“宁聚精彩 苏写传奇”……
国强业兴,美好生活,莫过于此。
亲爱的“苏超”,人民的“苏超”,我们明年再见!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 杭春燕
记者 王晓映 吴雨阳 范杰逊 张洁茹
责任编辑 冯海青 朱威 刘海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