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的卢滩村,原名芦家滩,早年这里芦苇成片,地势低洼,村民依塘而居。如今,当我们“寻美”小组踏入村口时,发现旧日芦苇的痕迹早已隐入田埂旁的葱郁绿植间,取而代之的,是连片铺展的芡实田,偶有白鹭掠过,泛起圈圈涟漪。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芡实,自古就是“药食两用”的宝贝,也被誉为“水中黄金”。以往提到芡实,很多人总会想到苏州。可到了卢滩村才知道,它所在的车桥镇,芡实种植面积竟占全国约三分之一。这个藏在淮安水乡深处的村庄,已成为芡实产业的重要一环。
秋日的卢滩村,处处是忙碌的丰收景象。农户们穿着水裤,弯腰穿梭田间,手中的竹刀在叶梗间灵活翻飞,身后的网袋很快堆满了形似鸡头的芡实果。
我们也跃跃欲试,换上水裤就往塘边凑,谁知脚下一滑,险些摔进塘里,多亏一旁的卢田师傅伸手扶了一把。好不容易稳住脚踩进塘里,跟着他在淤泥里慢慢挪步,学着用竹刀划开面前的叶片,掀开浮在水面的绿盘,再把手探进水里,用力拽出藏在底下的芡实果。卢师傅笑着说:“我把地承包出去收租金,采摘季再来帮忙,一天300元,50天能挣15000!”
离开芡实田,我们循着机器声走进村里的一座现代化加工厂。车间内,刚脱壳的芡实正沿着传送带“旅行”。它们首先经过超声波循环清洗,高压水流裹挟着气泡,将果仁上的杂质冲洗干净;然后,干净的芡实再被送入液氮速冻隧道进行冷冻保鲜。淮安千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林青伟介绍说:“通过液氮速冻,我们能在60秒内实现零下150度左右的瞬时锁鲜,极大地保存了芡实应有的口感和状态,养分不会流失。我们已经和农户签订包产包销的兜底协议,保证芡实产得出也销得好。”
从塘里的新鲜采摘,到车间的精细加工,一颗颗芡实正一步步实现“身价倍增”。在村里的芡实研究院,展柜里陈列着芡实糕、芡实茶、芡实酒等十多种深加工产品。为让这颗“水中人参”持续增值,卢滩村携手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深化合作,以专业技术为小芡实拓展产业大空间。
卢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善成的记忆里,村里种芡实已有近30年,但过去一直零散种植,不成规模。近年来,村党总支深挖特色资源,化地形弱势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何善成说,“芡实种植从零散到规模,现在面积1800亩,比种水稻多增收400多万!不少年轻人也回乡创业,从事芡实加工、电商物流等。”
走在卢滩村,处处能撞见“芡实味”的生活:路边立着憨态可掬的卡通芡实人偶,墙上画着芡实主题墙画,没有刻意 “网红化”的改造,而是把水乡的本色、芡实的特色揉进了乡村的肌理。路边儿童乐园里,滑梯、秋千摆放得整整齐齐;不远处的养老院,老人们坐在门前摇着蒲扇聊天,话里话外都是过日子的踏实。
这一趟,我们寻到的,不仅是芡实满塘的生态之美、产业升级的发展之美,更是村民脸上藏不住的幸福之美。这份“美”,踏实、鲜活……
【寻美手记】
在卢滩村寻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村庄对于“根”的守护。它没有追逐虚无的“网红”标签,而是选择深耕脚下的淤泥,将水洼地的地域弱势,转化为因地制宜的产业强势,让传统物产凝聚实实在在的“财气”,让乡土村庄焕发勃勃生机的“人气”。从塘里长出的颗颗芡实,正是这场乡村蜕变里最朴素的见证。
记者|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查多 苇泱
淮安台 任柯源 李永煊
编辑| 江苏省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