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徐州:沃野焕新颜,从传统农区迈向现代农业强市

金秋时节的徐州,稻浪翻滚“丰”景如画。在徐州铜山区棠张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王永富捧起饱满的稻穗,笑意盈盈地说:“今年高温干旱没少折腾,好在节水灌溉和科学田管跟得上,亩产依然有1200斤……丰收,没落下!”

这正是徐州农业稳步发展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徐州市农业农村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交出亮眼“期中成绩单”: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8.7亿元、增加值339.3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5元,增长6.5%,位居全省首位。

特色农业

从“量大”到“质优”华丽转身

邳州大蒜,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土蒜头”。

走进黎明食品集团的黑蒜加工车间,发酵箱中正在“蜕变”的蒜粒散发醇香。公司负责人介绍,一颗普通白蒜经低温熟化,变身“黑蒜”,重量减少40%,价值却翻4倍,果糖含量达普通大蒜的18倍,兼具美味与保健功能。

不仅做黑蒜,邳州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蒜科技”产品:大蒜“薯片”、蒜油胶囊、黑蒜精华液……百余种精深加工产品让大蒜“身价”大涨,带动邳州60万亩大蒜走向百亿级产业集群。2025年,邳州干蒜亩产达2700斤,总产83万吨,价格稳中有升,“地理标志”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与此同时,新沂的踢球山水蜜桃迎来产销两旺。果农李大叔一边采摘晚熟桃一边说:“咱们的桃子皮薄汁多,卖得好,还出口东南亚!”依托标准化种植与品牌打造,新沂水蜜桃价格高出市场三成。

沛县则围绕“一只鸭”打造循环产业链:肉鸭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生态肉鸭年存栏量0.3亿羽、出栏量0.6亿羽,年孵化量达2亿羽,年屠宰量1亿羽,总产值80亿元,形成了以忠意食品集团、江苏桂柳牧业集团、徐州森磊、香道食品、鑫珂食品、鲜味斋、天顶香食品、羽工坊等21家农业龙头企业集孵化、养殖、加工、羽绒利用为一体的肉鸭全产业链,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上半年,全市蔬菜产量881.79万吨,瓜果96.92万吨,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80%。数字背后,是徐州农业从“量大”到“质优”的深刻转型。

科技赋能

现代农业告别“靠天吃饭”

在贾汪区江庄镇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种植基地里,甘薯茎叶收获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前端刀头部分抬高些,别碰到石块。”“传送频率再调快些,注意刀头的转速。”公司生产部经理厉厦厦一边配合农机手操作,一边安排农户收捡菜用甘薯茎叶。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鲜嫩嫩、绿油油的甘薯茎叶采收下来,村民们忙着分拣、装袋、运输,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徐薯薯业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甘薯薄饼、倒蒸地瓜干、甘薯月饼等各式各样的甘薯制品。徐薯薯业是徐州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公司流转土地1180亩,建有60亩温室大棚设施生产基地,集甘薯种苗繁育、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拥有菜用甘薯茎叶、鲜食甘薯、甘薯薄饼等特色产品。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园区负责人袁起说:“我们既要实现甘薯规模化种植,又要运用现代农业数字技术,实现精准化、轻简化、标准化。当今的农业更需要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不远处的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番茄悬空生长、红若宝石。技术员轻点手机,滴灌系统自动输送营养液。“这套智能温室系统来自荷兰,产量是传统的五六倍,水肥节约超50%。”园区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让传统“汗水农业”转变为“智慧农业”。目前,徐州市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牧场、渔场和果园,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徐州市获批财政补助项目5.1万亩,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34.665万亩。在沛县五段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修建灌溉渠系和平整土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左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应对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徐州市多措并举强化田间管理,筑牢粮食稳产丰收防线,全市夏粮总产达42.73亿斤,实现稳产丰收。科技赋能,为徐州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型主体

建起产供销一条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组织的重要基础。“全国劳动模范”卢鹏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沛县创业,专注于辣椒育种,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示范带动周边群众集中连片发展制种产业1.6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就业。

围绕“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目标,徐州积极构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截至目前,全市已挂牌产业化联合体76家,辐射带动农户22万户。

据统计,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省级100家、市县级1087家,省级以上企业数量全省第二。已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60家,入社成员约17.9万人。其中,村级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755家。从示范等级来看,国家级33家、省级91家、市级204家。家庭农场总数达20028家,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44家、市级442家。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09家。

市农业农村局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透明的服务。今年以来,全市通过该平台完成交易20183项,成交金额达13.4亿元,交易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这既保护了农户权益,又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张昕表示。

重大项目

产业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睢宁鸿升食用菌的智能化菇房,一排排架子上,鹿茸菇如云朵般层层绽放,工人们正轻巧地采摘着最新一茬鲜菇。“我们不仅产量全国领先,更逐步延伸向食品加工和大健康板块发展。”项目负责人李经理语气中难掩自豪。而在邳州金水杉农业的玻璃温室内,一串串红透的番茄如同宝石悬垂,采用立体吊种、无土栽培等技术,这里亩产值惊人地突破百万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番茄传奇”。

这些火热场景,是徐州推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在建产业融合类项目已达123个,年度计划投资167.83亿元,已完成投资126.61亿元。它们跨越加工、物流、旅游、电商等多领域,真正让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原料,更是从研发到冷链的全链条配套。”在新沂吉家宠物食品建设工地,项目经理指着正在安装中的生产线说道。未来这里将形成20万吨高端宠物食品产能,成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它经济”的重要支点。

政策活水也在精准滴灌。徐州通过“免审即享”贴息、信贷风险资金池等机制,为融合项目纾困解难。

徐州将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列入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立足“粮油、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发力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酒品饮料三大潜力赛道,以“全要素护航、全周期服务”承诺,厚植投资沃土。驻徐多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

如今,产业融合不仅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形态。一批批农民走进工厂、融入产业链,变成掌握新技能的产业工人;一片片农田升级为现代化园区、休闲农旅打卡地;一个个区域品牌借助深度融合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眺望徐州田野,产业融合的图景正层层铺展。未来,这里还将持续推进“5+N”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更多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书写乡村振兴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新篇章

金秋时节,彭城大地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脸上。从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到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从邳州银杏湖片区到新沂骆马湖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在扎实推进,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今年以来,徐州市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5.1万户、新建村内道路242公里;84个村获批第二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申报年度培育村118个。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8∶1,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多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从事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徐州农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和创新创造。他们坚持“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实现“双过半”,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州正沿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阔步前行,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