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南京:山水城林间,共赴一堂“没有围墙的课”

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开课四年

山水城林间,共赴一堂“没有围墙的课”

参与“生态文明第一课”的学生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生态探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参与“生态文明第一课”的学生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生态探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通讯员 杨柳 万芳

又是一年开学季。近日,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市关工委主办的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在红山森林动物园举行。南京市姜家园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于林木之间,发现身边的野生动物,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这一刻,课堂与自然的边界彻底消融。

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每年秋季开学前夕,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总是如期而至。4年间,这一活动由最初的教育实验,成长为南京生态教育领域的标志性品牌,折射出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化与创新。

形式创新

从白天到黑夜,拓展生态认知维度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开学啦!”当天下午4时半,随着主播梦婷的开场,这场贯穿昼夜的生态探索之旅在红山森林动物园本土物种保育区正式开启。

在动物园的多样星球自然学校,“城市里的野朋友”生态小课堂正在开讲。科普老师高原通过在园区布设的红外相机,带领同学们认识了貉、狗獾、黄鼬等城市“野生动物邻居”,还现场演示红外相机工作原理,揭秘科研人员不打扰动物的保护研究方式。“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野生朋友’,以后再也不会把它们当成‘陌生来客’了!”姜家园小学五年级学生柏佳雯激动地说。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生态文明第一课”首次设计了“动物园奇妙夜”环节,将生态教育延伸至夜间。

随着夕阳余晖渐收,孩子们在专家带领下踏上夜探之旅。黑暗中,动物园退去白天的喧闹,呈现出别样生机。“许多动物是‘夜行者’,只有了解它们的习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高原一边调整红外相机,一边向孩子们讲解。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教育培训科负责人王莎告诉记者,这种昼夜相继的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孩子们建立全方位的生态认知体系。“动物世界是24小时不间断的,只有让孩子们既看到白天的动物,也观察夜间的动物,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认知。”

除了线下体验,本次活动还通过多个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吸引数万网友在线观看。网名为“石头妈妈”的观众留言说:“没想到城市里还栖息着这么多野生动物!这种上课方式太新颖了,希望我们这里也能开展。”

内容升级

从观察到动手,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在红山森林动物园资源回收区,彭蔓苓正专注地用剪刀修剪一个废弃塑料瓶。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将瓶身切割出适当的窗口,填入鸟食,一个简易而实用的小鸟喂食器逐渐成型。“以前觉得环保就是少用塑料袋,今天才知道原来废物可以变成宝贝,还能帮助小鸟。”她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眼中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的“生态文明第一课”精心设计了多个动手实践环节,让孩子们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城市森林大探险”环节中,孩子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搜集掉落在地上的树枝、落叶和枯草,合作搭建起一个个被称为“本杰士堆”的小型野生动物庇护所。

在多样星球自然学校老师周紫祁看来,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让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如何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空间。“这种亲手实践带来的体验和感悟,远比单纯听讲或观察要深刻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实践还有了“参考指南”。今年新出版的《发现身边的自然——南京校园野生动物观察手册》,不仅提供了204种南京校园常见野生动物的图文资料,更创新性地增设了实践章节,引导孩子们从书本知识走向现实行动。

从认识一只鸟的名字,到为它提供一个过冬的粮仓;从了解昆虫的习性,到为它们搭建一个安家的处所——这种从观察到认知、从动手到行动的深化过程,正是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4年探索中内容升级最显著的体现。它标志着生态教育正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让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生态文明真正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成效明显

从孩子到家庭,全民生态自觉加快形成

4年来,“生态文明第一课”不仅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引领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邰明姝同学是这一成效的生动例证。居住在栖霞区的她,通过记录家门口一个小水坑的四季变化,创作出《大城市里的小水坑》科普读物。“我开始观察后才发现,就这么一个小水坑,竟然来了那么多‘客人’——珠颈斑鸠、乌鸫、刺猬……”邰明姝告诉记者,她现在成了班里的“生态小专家”,经常带领同学们观察校园里的野生动物,连带着父母也成了“动物迷”。

在丰富“开学第一课”内容与形式之外,南京更把功夫下在了平常,开展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探索实践。全市连续7年组建生态文明教育公益团队,自2024年以来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公益课后服务超170课时,推动生态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今年新增《发现身边的自然》《有生命的宝石》等科普读物,为生态教育提供了优质内容支撑;已打造34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8家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推出5条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发布了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等4条主题线路,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与形式。

“4年来,南京市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教育体系。”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第一课”“生态向学”等环境教育品牌建设,进一步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生态理念从“认知”升华为“行动”,让更多人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南京力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