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弘扬而弥新。
9月4日,江苏省委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信长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1年,有外国记者到新四军采访,对新四军如何在平原水乡立足十分诧异,询问“江抗”澄锡虞地区办事处主任顾复生:“这个地方没有山和青纱帐,你们怎么隐蔽自己、对付敌人呢?”得到的是意味深长的回答:“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靠山和青纱帐”。
在无山岳可凭、无险要可据的平原水网地带,党领导江苏军民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历史的深处,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新四军东进之初,人地两生、异常艰难,后来之所以能一转颓势,在日、伪、顽内外夹击中纵横驰骋、一路壮大,正是因为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刚刚出版的《新四军在江苏》一书中记载,攻克京沪铁路新丰车站时,当地游击队和老百姓闻讯赶来助战,使日军在江南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陷于瘫痪。在苏南反“清乡”斗争中,武进以南地区军民7次累计破坏竹篱笆80多公里,茅山地区军民51次破坏竹篱笆60多公里。
在前线,老百姓的“土方子”为逆转战况提供了有力帮助。
苏中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抗战初期,日伪军凭借汽艇在河湖港汊横冲直撞。抗日军民集思广益,从老百姓打坝防洪排涝的方法里汲取灵感,很快便通过打坝、筑堤、破路、撤桥等方式改造地形,发展了独特的“水上游击战”。大草荡里穿荡筑路,里下河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道人民战争的屏障。
江苏没有大山,人民群众就是靠山!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江苏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茅山之下、黄海之滨到洪泽湖畔,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
二
在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江苏人民和子弟兵鱼水深情、生死与共,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召集下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下,抗日自卫团、义勇军(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苏南的丹阳抗日总自卫团、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到苏北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淮阴抗日义勇队,“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抗日家属,人人尊敬”。
“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一首《黄桥烧饼歌》脍炙人口。黄桥战役中,在粮草难以送达前线的关键时刻,黄桥镇60多家烧饼店及周围不少村庄连夜赶做烧饼和油饼,冒着炮火、推着小车、手提肩扛,第一时间将热腾腾的食物送往前线。
《八路军在江苏》一书中记载,在滨海抗日根据地,群众把八路军视如己出。海陵县河南区七里沟徐启祥夫妇被称作“八路迷”,多次冒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1944年7月大兴庄战斗之后,老人孩子很快把煮熟了的鸡蛋送到战场。张埠墩的群众摆起迎风桌,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慰问子弟兵。
三
为什么人民群众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形成抗日的最大凝聚力?大家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在抗日根据地,拥政爱民的政策深入人心。“双减增资”运动如火如荼,打破了农民身上沉重的枷锁。大生产运动掀起阵阵热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角一呼百应。
新四军、八路军一边作战,一边生产,不仅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难题,还带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在湖西抗日根据地,每驻一村,部队就主动为群众收割、脱粒、除草、积肥、推磨。部队移防时,还提出了“四不走”——地不扫好不走、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群众纪律不检查完不走。
在苏北沿海地区,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1941年,盐阜地区沿海饱受海啸侵害,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主持修建了长达45公里的海堤。军民齐上阵,同个锅里吃饭,同个工棚睡觉,最终海堤如期完工,抵御了海潮侵袭。这条长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宋公堤”,成为一条矗立在黄海边的“民心长城”。
8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战场已是人间烟火最盛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对人民最好的回报、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撰稿 姜苳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