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带来殷殷嘱托。
“美丽中国·‘视’说新语”将倾听奋斗者的心声,聚焦江苏对口帮扶西部地区的动人图景,挖掘共富共进的好经验好故事;用AI、AE视频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前沿视觉技术,带来生态与科技交织的崭新叙事,以数字之光点亮共同富裕之路。
生态奶牛、拉面、“光伏羊”、蝴蝶兰……
“江”“海”携手,撬动“绿色富矿”
在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炽热的阳光倾泻而下,连绵的高山草甸犹如广袤的绿色海洋,黑色的牦牛与洁白的藏羊悠然漫步,就像大自然绘制的生态画卷。大美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堪称一座座“绿色富矿”。三年来,“江”“海”携手结出累累硕果。江苏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用智慧和汗水,立足青海的资源禀赋,嫁接东部的科技与市场优势,让高原的“绿水青山”焕发出“金山银山”的耀眼光芒,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江苏动力”。
南京助力湟中生态奶牛数字养殖
“来,尝尝我们高原牧场的鲜奶和酸奶!”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奶牛场负责人巨秀莲,热情洋溢地向游客推介。乳白色的奶制品散发着淡淡的奶香。“口感太惊艳了!”一位游客轻抿一口后赞叹,“高原的奶香特别醇厚。”
戴耳标的奶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换上消毒工作服,步入宽敞明亮的现代化牛舍,眼前是一幅科技养殖的生动图景:毛色油亮、体格健壮的荷斯坦奶牛悠闲地咀嚼着牧草,它们的耳标在光线照射下泛着微光,这些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记录着它们的族谱、健康档案和产奶数据。
江苏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市湟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徐宁介绍,湟中区整合包括东西部协作资金5420万元在内的各类资金1.2亿元,建成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场——青海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该项目引入南京企业卫岗乳业进行全方位合作指导。
说起该项目带来的增收,巨秀莲十分自豪:“项目带动5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19个行政村2.5万人按照股权进行分配,2024年获得收益近200万元。”
西宁云上群加金陵山水露营基地
南京对接西宁的产业项目,除了湟中奶牛,还有大通数字乡村、湟源旅游产业也形成规模,都得到农业农村部考核组表扬推广。
“青海拉面”每年在江苏“拉”出17.6亿元
你吃过青海拉面吗?在江苏,经常见到的青海拉面已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之一。2023年起,江苏援青团队持续推进青海拉面“四进”行动,目前已在高校、机关、企业食堂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拉面店(窗口)98家,带动就业近400人,目前青海人在江苏开办拉面店2700余家,从业1.1万余人,年产值达17.6亿元。
化隆拉面传人
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拉面电商中心,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一睹化隆拉面技艺传承人、化隆县拉面品牌促进协会副会长马玉贵“拉面穿针引线”的绝活。毛细、二细、韭叶……马玉贵能拉出头发丝般的面条,并轻松穿过针孔,引来直播间粉丝一片称赞。
头发丝般的面条,轻松穿过针孔
江苏第五批援青干部、化隆县副县长高杰介绍,目前“青谱”等一批拉面品牌名气渐响,开出大量连锁店。化隆县全县11万人经营的2.1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337个城市和16个国家,其中无锡共有410家拉面店。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在化隆县揭牌,通过整合产业链数据资源,实现拉面产业从传统餐饮到智慧产业的跨越。锡山协助开展化隆县拉面师、中式烹饪等劳动技能培训达4万人(次)。
蝴蝶兰基地
锡山化隆联络组还探索打造青海首个蝴蝶兰高标准繁育基地。化隆盛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尚胜祥介绍:“ 首批5万株、21个品种蝴蝶兰2025年元旦、春节上市供不应求,共帮助4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据估算,青海省蝴蝶兰的年销量能达到40万到50万盆,产值达到0.2亿元。
光伏板下养“生态羊”,牧民年增收25%
在海南州共和县,夏日的塔拉滩光伏电站,609平方公里的蓝色光伏板下,共和县育兴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47岁牧民拉毛卓玛的“光伏羊”正悠闲地啃食青草。这片曾经98.5%沙化的戈壁,如今植被覆盖度恢复至80%,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光伏园区。
“光伏羊”基地
2021年起,当地创新引入“光伏羊”除草模式:将光伏组件离地间隙抬至1.2米,羊“上岗”啃食杂草、羊粪肥地形成生态循环。如今海南州已建成12个光伏生态牧场,牧民拉毛卓玛的年收入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每只“光伏羊”都佩戴唯一编号的黄色耳标,扫码可查月龄、养殖户等信息。这种“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融合模式,不仅将清洁电力送往江苏、河南等地,更让戈壁年均风速降低50%,实现发电、牧草、养殖多赢。目前园区羊存栏量已超 10万只,昔日荒漠正变身“板上发电、板下养殖、治沙改土”的“绿色经济”样本。
拉毛卓玛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江苏援青力量的帮助下,她的合作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养有3000只羊、1000头牦牛,去年卖出60吨羊肉和50多吨牦牛肉,销售额600余万元。她的牛羊肉不仅销往江苏,还走向了全国各地。
江苏第五批援青干部、海南州共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赵亮表示,“2022年7月入青以来,实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项目117项,总投资超5亿元。在常州开设青海农特产品展销馆,销售点已达到18家。三年销售青海藏羊、牦牛、三文鱼等农特产品近5000万元,创历史新高。”
做强产业集群,三年助销农特产品12.3亿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温室大棚整齐排列。2022年,互助县投入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1600万元作为高原有机冷凉蔬菜发展“药引子”,实施了万亩菜薹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收获输出高原冷凉蔬菜10.6万吨,产值已超过6亿元。
“90后”的青海胜道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元宝,跟着项目从无锡来到海东市乐都区。他介绍,青海乐康产业园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投资86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1170万元,江苏胜道有限公司投入1100万元。一期项目以薯条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地区,预计2026年至2027年产值可达1.2亿至1.6亿元。项目间接带动乐都全区种植户增加3000户受益;生产线带动就业45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江苏第五批援青总指挥、总领队王凯介绍,三年来,江苏投入支援协作资金35.8亿元、实施973个项目。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共和“光伏羊”、贵南黑藏羊等繁育质量显著提升。引入阳山水蜜桃、无锡蝴蝶兰、西宁夏季草莓、同仁禽蛋、互助独头蒜等新品种,推动乡村产业百花齐放。
中复神鹰
同时,开展“江苏名企青海行”等活动,助力青海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绿色算力”等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天合光能、中复神鹰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做大做强,无锡超算中心、万界算力、羲源独立储能等项目成功落户青海。目前已有70余家企业扎根青海,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已到位投资108.4亿元。两省共有27个产业共建园区。帮助青海农特产品走进3500家商超。在南京、深圳建成前置冷链仓。三年助销农特产品12.3亿元,完成协议任务的8.2倍,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春宁 马燕 徐兢
拍摄:朱君贤 朱信智
剪辑包装:朱君贤
视觉:肖甜 黄凤
校对: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