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镇江VS南京:山水诗城与十朝都会的时空对话

8月31日,“苏超”第10轮战火重燃,镇江队将坐镇主场,迎接到访的南京队。镇江与南京,一东一西依江而立,共同承载着江南文明的厚重历史与时代新声。

当镇江的锅盖面遇上南京的鸭血粉丝,当金山的禅钟呼应紫金山的松涛,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城对话正在长江两岸悄然上演。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相邻,更是两种文明形态的深度共鸣,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镇江以“山水诗城”的从容姿态,南京以“十朝都会”的恢宏气度,共同演绎着长江文明的极致美学。

镇江金山湖

南京鸟瞰图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文脉千年 双城共守的历史记忆

今年3月14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镇江站活动盛大开幕。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小粉炉”)首次亮相镇江博物馆,与镇江博物馆馆藏的清代“芙蓉石花鸟纹盖瓶”(“小粉瓶”)联袂展出,展览首日的参观人数便突破了一万人次。

正如南博“小粉炉”与镇博“小粉瓶”在满城春色中的相遇一般,镇江与南京的文化交融从古至今始终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时空对话。

镇江是一座“诗词砌成的城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出自镇江,全唐诗中歌咏镇江的有千首之多,中小学课本中关于镇江的诗词也屡见不鲜。西津渡、金山寺、北固山,不仅是景点,更是诗词的源头、故事的现场。

南京则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六朝金粉、明故宫遗址、民国建筑群……历史在这里层层叠加。中山陵的庄严、南京博物院的浩瀚、总统府的沧桑,无一不在诉说这座城市的厚重。

镇江的北固山与南京的赏心亭,曾共酿宋词中最苍茫的气象。辛弃疾在北固亭写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时,目光正投向南京方向;而他任南京留守司公事时在建康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的正是两城共饮的长江秋色。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人生轨迹完美串联双城。曾任江宁(南京)知府的他,在镇江写下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中的“京口”即镇江,“钟山”就在南京,一句诗写尽双城地理相邻与文化相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作为“镇江的女儿”,登云山窗外的市井生活、农夫耕作、女性命运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最原始、最生动的素材。而在金陵大学寓所里写下的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则让赛珍珠完成了从生活积累到艺术巅峰的终极跨越。镇江与南京,两座城市,一城给予她滋养,一城见证她绽放,共同书写了一位世界级作家与中国无法割舍的世纪情缘。

镇江与南京,两座城市都是文化的容器:镇江以山水载文,南京以城池承史。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它们如同长江水系的两条支流,一条清澈婉约,映照天地诗心;一条浩瀚深沉,承载王朝记忆,最终汇入江南文脉的海洋,共同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产业共兴 携手共绘发展蓝图

6月26日,句容市举办琅琊创新港数智经济招商引才推介会。会上,作为句容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的核心引擎,琅琊创新港正式开园。百度智能云AI原生应用(句容)创新中心项目、商汤(句容)人工智能创新服务中心项目、句容华为鸿蒙生态中心项目等11个项目签约落户琅琊创新港。

从“金陵后花园”到“东西链接点”,在镇江与南京的双城叙事中,句容始终坚持“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发展定位,成为宁镇一体化的关键支撑点。随着南京地铁S6号线(宁句城际)的开通运营和312国道快速化改造进入尾声,宁镇合力打造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镇江依江而兴,产业特色鲜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中船动力、镇江船厂等企业屡创“全球首制”“全国唯一”。丹阳不仅是“中国眼镜之都”,更是家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重镇。

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之一,产业布局更加多元。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南京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众多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镇江与南京两地持续推进科技合作,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两地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镇江多次赴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在宁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活动;东南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落户镇江市润州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镇江的制造业基础与南京的科创能力相结合,正形成“研发在南京、转化在镇江”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在两市共建的“宁镇创新走廊”中,这种互补性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镇江的制造精度与南京的研发深度结合,南京的文化辐射力与镇江的生活成本优势共振。

双城融合,从都市圈到生活圈

当南京地铁S6号线向东延伸,当镇江医保卡在南京鼓楼医院直接结算,当两城的交界变为创新走廊……镇江与南京正在共同书写一部“双向赋能、功能互补、共生共融”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新篇章。

作为省内第一条跨行政区域的轨道交通线路,S6宁句城际成为南京都市圈城市互联互通的先行一笔。2024年统计数据,S6宁句城际全年运送旅客超1700万人次,飞驰的轨道交通正加速着人才、资本、技术的跨域流动。

拉近彼此距离的,不只是轨道交通。途经句容市下蜀镇、宝华镇的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即将完工,提升区域要素流通效率,激活沿线土地资源。毗邻公交的开通,方便两地居民往来。句容郭庄至南京江宁的公交班线开通,不仅满足了句容和江宁两地人民的长期期盼,更成为推动宁句跨区域交通发展的关键举措。宝华镇优化3条直通南京地铁站的公交线路,分阶段投入共享电动车2000余辆,持续畅通两地交通同城化的“毛细血管”。

而便利的交通不仅缩短了双城时空距离,更创造了“工作在南京、生活在镇江”的新生活方式。句容宝华镇与南京市三面接壤,户籍人口3万人,而常住人口却达到了6.75万人。为了新宝华人办事,当地创新设立宁镇“两市一窗”宝华警务室,工作在南京、生活在宝华的居民可以办理包括户籍、证明、综合、业务咨询四大类18项高频服务业务,实现事项“无差别”“跨市办”。窗口在办理相关业务中,还可以直接调阅申请人电子证照库或人脸识别查询,群众可免提交身份证、户口簿等材料,实现“减材料”“免证办”。

南京玄武湖

去年,句容市中医院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助力、提升句容市中医院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让句容及周边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优质诊疗服务。今年,句容市中医院又和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签约共建医联体及老年医学专科联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医疗。

同在一个都市圈,镇江与南京的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理相邻,正演进为一种深度耦合、共生共荣的“发展共同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两座城市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携手书写“江河联动”的双城故事。

当南京的梧桐絮飘过镇江的醋香,当紫金山的科研力量注入镇江的制造车间,长江下游正在诞生一种新的城市关系范式——不是简单的同城化或竞争关系,而是保持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深度协同。这或许正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最佳注脚,正如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南京与镇江也在时代浪潮中共鸣,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城对话,更是一幅正在绘就的江南新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