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海河的浪花拍打津沽大地,千年文脉与时代浪潮在此交汇激荡。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以海河为窗,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深层密码。
“和合共生”,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从《尚书》“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处世智慧;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郑和下西洋的帆樯万里,中华文明始终以“和”为贵,以“合”为径,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丰富自身、照亮世界。
天津,这座因河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本身就是“和合共生”的生动注脚。作为京畿门户,它曾是南北漕运的枢纽、中西文明的交汇点,运河文化与海洋文明在此碰撞,形成了“九河下梢”的包容气度与“万国建筑”的多元风华。海河两岸,既有杨柳青年画的民俗雅韵,也有梁启超饮冰室的思想火光;既有漕运码头的市井烟火,也有大直沽天妃宫的信仰传承。这些文化印记,无不印证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正如海河容纳百川终入渤海,文明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开放与交融。
今天,当我们站在海河之畔回望,更能理解“何以中国”的答案:正是这份“和合”的智慧,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也让它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拥有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和合共生”的理念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指引。近年来,天津以“文化兴市”战略为抓手,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杨柳青年画与现代设计跨界合作,传统年画娃娃变身文创IP;相声艺术走进校园、直播间,让幽默智慧融入年轻生活;五大道、意风区等历史风貌区,在保护中植入新业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城市会客厅”。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传承不是守旧僵化,而是要在“守正”中“创新”,让传统文化找到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
“和合共生”的理念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更成为破解全球难题的东方智慧。今天,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始终以“和合”理念推动国际合作,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正如海河之水滋养津沽大地,“和合共生”的智慧也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暖流。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通过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何以中国”的故事得以跨越地域与时空:网友可以“云游”博物馆,触摸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可以参与“文化传承者”话题互动,分享身边的“和合”故事;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海河两岸的古今变迁。当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数字生活,当“和合共生”的理念通过网络空间广泛传播,文明传承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
潮起海河,文脉绵长;和合共生,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文化为桥,以创新为翼,在传承中发展,在开放中自信,让“何以中国”的答案更加清晰,让“和合共生”的智慧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