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午高峰,江苏13个设区市用电负荷峰值集体刷新历史纪录:苏州3307.5万千瓦、无锡1651.5万千瓦、南京1643万千瓦、南通1304.5万千瓦……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到惊人的1.52亿千瓦,年内第三次创下历史新高。而这距离7月3日创下的今年首个历史新高(1.4996亿千瓦),过去仅仅4天。
7月开篇,全省用电高峰迭起;预计下旬入伏后,还将出现40℃以上连续高温,届时用电负荷可能再创新高。江苏如何顶住“烤”验?记者调研获悉,省内各地正通过“强基拓源”“科学储能”“需求聚合”三管齐下,构筑起坚实的能源保障网。
引入“外援”,用电高峰提前也能从容应对
据预测,今夏江苏最高用电负荷可达1.53亿千瓦,比2024年的1.47亿千瓦,增长4.0%。上亿负荷量级之下,看似仅增加600万千瓦,保供难度却倍增。
如何“扛稳”用电高峰?煤电,作为能源结构基石,在江苏发挥着关键托底作用。6月27日,全省迎峰度夏支撑性煤电项目配套送出工程宣告全部投运,今夏能源保供体系完成关键布局。此前在常州、盐城、张家港等地,规模达600万千瓦的清洁高效煤电机组亦相继投产,显著提升江苏电网清洁煤电机组的比重。
省内资源有限,引入“外援”至关重要。
借助已投运的各类跨省、跨区域输电工程,国网江苏电力积极争取西部、北部区外来电。7月3日,全省第一波最高负荷比去年提前5天抵达,三峡水电通过±500千伏龙政直流工程今年首次满功率送苏,江苏最大区外受电规模达2248万千瓦;次日,全省区外受电规模数据大幅攀升至3198万千瓦。
“今夏,江苏将进一步增购高峰区外来电,优化省间电力现货等短期购电机制,形成长短结合的区外购电梯次,确保区外来电最大达3700万千瓦。”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相关负责人表示。
“绿电”显能,巨型“充电宝”破解波动难题
截至5月29日,江苏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达1.01亿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46%,比“十四五”初增长1.91倍。7月3日,全省用电负荷今年首次刷新历史纪录时,风光新能源发电达到6047万千瓦,同样创下纪录。
然而,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在迎峰度夏期间尤为突出。如何破题?江苏通过构建多元化储能矩阵,实现绿电的“时空转换”。
一些巨型“充电宝”正在协同发力。7月6日晚,国网江苏电力调控中心发出指令,93座新型储能电站同时向电网放电,最大放电功率达714万千瓦,可满足4800万户居民一小时用电需求,这一规模刷新全国纪录。参与调度的储能矩阵包括64座电网侧和29座电源侧电站,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时,能储存电量1450万千瓦时,成为平抑波动的“稳定阀”。
看似简单的充放电,背后却是精密的时空调度艺术。不仅要考虑城市用电需求的高峰低谷,还要兼顾储能项目本身的效益,这就需要科学的调度。“江苏储能项目多位于苏北,用电却集中在苏南。苏南用电高峰在白天,苏北则是在夜间。”国网江苏电力调控中心调度运行处处长仇晨光指出,通过科学调度,储能成为破解地域用电时空错配的“调节器”。
全省的储能布局,也在向多元化、规模化加速迈进。6月30日,华电仪征风光集中配建储能项目成功并网。作为扬州区域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工程,预计年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超6800万千瓦时。7月1日,国信苏盐淮安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待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单次储电量达120万千瓦时,可满足60万户家庭每日高峰时段用电需求。目前江苏新型储能装机761.6万千瓦,涵盖电化学储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形式,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云端调配,激活需求侧“柔性力量”
面对刚性增长的用电需求,江苏通过技术手段激活千万家庭和企业终端的“柔性力量”,释放巨大的调节潜能。
在夏季用电高峰,居民空调负荷无疑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去年夏季,我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47亿千瓦,其中居民空调负荷最高达2796万千瓦,相当于同时有近2800万台空调在线,负荷占比接近20%。
“预测到用电可能紧张时,电力部门利用软件给居民手机上发送邀约,鼓励居民主动调节大功率智能家电的温度,减少用电,从中获得电费奖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负荷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举将提升新能源发电的使用效率,国网江苏电力此前已在徐州等地开展系统试点,2024年夏季至今年初,分批次邀请超过100万户居民参与调节,高峰期让出的电量负荷超过50万千瓦。
与此同时,一场聚合海量分散资源的能源调配行动正在云端展开。
年初,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启动建设,将省内海量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进云端虚拟能量池,配合新能源发电特性开展灵活调配,形成具备千万千瓦调配能力的“虚拟能量池”。
国网江苏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测算显示:空调每调高1℃,可让出0.06千瓦负荷。全省4300万居民同步行动,相当于一座大型电站的调节能力。
而在宿迁运河港配售电有限公司数智能源服务中心,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大屏上跳动着实时负荷曲线,这一江苏首个增量配网虚拟电厂,已于“五一”假期前夕正式投运。目前,虚拟电厂的聚合用户可通过削峰填谷、需求响应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登录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实时查看负荷情况,保障用电设备稳定运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