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睡”的闲置土地搭上“共享模式”的快车,乡村振兴便有了新解法。年初以来,宿迁持续梳理闲置厂房、存量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等闲置土地资源,创新构建多元化“共享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面对土地资源闲置与资金短缺,泗洪县锚定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目标,建立“村居统筹、群众参与、企业运营”的三方联动机制,打造“共享厂房”新模式,开辟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共赢新路径。
近日,在泗洪县金锁镇金锁社区泗洪金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多条生产线全速运转,20余名工人忙着分拣、包装产品,一派繁忙景象。
“‘共享厂房’帮助企业节省了4万元租金,让我们能够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中。我们的员工都住在附近,既方便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大家工作热情高,企业发展也更有底气。”泗洪金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士连对“共享厂房”模式赞不绝口。
近年来,泗洪县金锁镇金锁社区通过整合11个村居的闲置资金,累计投入210余万元,建成了41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企业入驻后缴纳的租金,按各村居出资比例精准分配,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自2021年起,金锁镇锚定乡村振兴目标,坚持顶层设计与系统思维‘双轮驱动’,启动‘共享厂房’建设工程,通过整合碎片化资源,让更多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纷至沓来。”泗洪县金锁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仲林华介绍。截至目前,金锁镇已建成“共享厂房”15.4万平方米,成功培育出板材家居、高端纺织等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带动了1200余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泗洪县金锁镇的“共享厂房”,是宿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共享模式”不断突破发展桎梏,焕发出蓬勃生机。
5月21日,在宿豫区顺河街道顺兴河社区的“共享菜园”,炎炎烈日下,几位市民正在为自家菜园浇水施肥、清除杂草。“今年年初,我认领了一块‘共享菜园’,让孩子参与农耕劳动,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体验收获的喜悦,特别有成就感!”市民刘予然笑着说。
据了解,这片占地约20亩的“共享菜园”,曾经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如今,它已经被精心规划成近百块规整的田地,面向社会出租。“我们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为租户提供全周期种植指导。针对闲暇时间有限的市民,我们还推出了土地托管服务,帮助大家实现‘无忧种菜’。”宿豫区顺河街道顺兴河社区党委副书记殷利表示,顺兴河社区还将通过开展亲子农耕体验、田园研学课堂等活动,让市民在“共享菜园”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的魅力。
亮眼的数据见证发展成果,去年年初以来,宿迁通过盘活利用旧项目、旧资产建设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共32个,已解决用地需求1695.1亩,其中建设用地554.5亩。
2024年3月,宿迁印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市县安排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计划应不低于省下达新增用地计划的5%,从土地要素层面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让每一寸土地“物尽其用”。
宿迁正以“共享模式”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通过统筹产业脉络、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资源配置与资金效能双提升,让“沉睡”的闲置土地“活”起来、分散的要素“动”起来。随着闲置土地盘活处置工作持续开展,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从规划蓝图加速转化为现实成果,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骆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