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江苏各地如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呢?无锡惠山,用这里正在加速发展的具身智能产业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在以“飞地引智”“跨域协同”等模式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搭建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举办国内首届具身机器人运动会,不断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一项项扎实举措见证着具身智能在太湖湾的崛起。
这场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包含足球、篮球、舞蹈等多个项目,总共吸引了100多家科研团队、知名企业及高校代表共聚无锡,超过150台机器人同台“秀肌肉”。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王文欢说:“在运动会现场的展示区,我们找到了一家无锡惠山本地的企业。来看看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技术和新惊喜?你好,你现在在做什么?”
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事业部软件工程师缪圣义说:“我现在在做机器人数据的动作采集。通过我们的人手操作,比如说来抓取一些零件,将人的技能通过算法学习后映射到其他的机器人上面去。”
在比赛区和各个展区,无锡本土企业数量超过十家。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最终落地无锡惠山,离不开这里已经形成的产业链条。
世界机器人大赛秘书长李洋说:“无锡制造业发达,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其纳入全市未来产业集群。运动会举办地点惠山区的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链成熟,可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以及下游应用场景。”
无锡的高校资源相对薄弱,可是从过去的集成电路到如今的具身智能,为何每次都能够抢到先发优势?记者探访发现,无锡市积极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通过和北上广深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院士带团队“落户”无锡的“院士经济”模式,以及在各地建立科研“飞地”,实现在新兴领域的科创突破。
王文欢说:“我现在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这里是无锡市‘院士经济’模式最早的转化成果,也是无锡市和惠山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这所研究院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与决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未来发展更高级别的具身智能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无锡市已在全国多地设立创新中心,其中无锡惠山深圳创新中心累计入驻企业达81家。
数据印证了科研“飞地”带来的无限潜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无锡市过去十年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已达572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7%,在省内排名第一。无锡正成为全省机器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通过“借智”迈出第一步,无锡的具身智能产业未来市场在哪里?
王文欢说:“这里是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的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我的身旁两侧,人形机器人们正在进行岗前的实地培训。”
天奇自动化瞄准的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些经过岗前培训的机器人,最终是要到工厂内“打卡上班”的。
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郭大宏说:“最近一年,我们已经在一些汽车企业实现了场景的示范和试点。我们希望通过对汽车及其零部件、传统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场景的验证开发,全面赋能他们制造升级。”
在天奇这样的企业积极探索机器人的工业应用场景基础上,无锡正在加速打造产业链条,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从1到N”的更大发展。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负责人李旻晖说:“定向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全链路生态集群,我们已经相继签约程天外骨骼机器人生产基地、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相关项目,产业生态初具规模。”
翻开江苏省最新发布的2025年省重大项目清单,我们可以看到,可年产生产控制器、各类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3万台的无锡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今年,无锡还在全省率先发布了《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这里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的双轮驱动下,朝着三年内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应用场景不少于300个的目标阔步前行。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成说:“融合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工业AI解决方案,助力智改数转网联。我们还开发一些面向特定场景的高端智能装备,比如和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相结合,和企业共同开发这些未来技术的落地。”
【蹲点手记】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现场,记者看到了无锡市产业突围的决心。以“院士经济+科创飞地”的模式重构创新版图,北京中关村的算法、深圳湾的硬件、西安交大的机械臂技术……这些智慧正源源不断汇入太湖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如何“打头阵”?无锡的突围启示我们,资源禀赋或许决定起点,但创新格局方能定义终点。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王文欢 沈子涵 无锡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