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即便是在数字媒介,一封书信,仍能触动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2018年至今,江苏对口援伊前方指挥部和伊犁州教育局、团委、邮政公司共同组织苏伊两地青少年开展“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从最初两地122所学校、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到如今苏伊两地已有700余所学校、11.1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参与面延展到兵团第四师、第七师。仅是去年一年,苏伊两地青少年“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就吸引了11.1万名学生参与,共寄书信20余万封。
妈妈成了“行走的马背文化宣传员”
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成为苏伊两地青少年和家长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桥梁,两地青少年通过书信结交好友、开阔视野、共同进步。
新源县第一小学学生阿娜丽的交友对象是扬州市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学生石琋霖,在长达3年多的交流中,她们不光写信,还互寄礼物,甚至搞起了“阿娜丽—石琋霖文化交流中心”。
阿娜丽的妈妈拉扎提·达列提开力德,一个被女儿称为“行走的马背文化宣传员”的妈妈。回想起女儿和江苏结对同学小石第一次视频时的场景,她记忆犹新。
两个小家伙像两只刚出壳的小鸭子,互相探着脑袋打量对方,最后异口同声说:“原来你的眼睛也是黑色的呀!”在哈萨克毡房里,奶茶壶永远摆在待客的最高处。就像阿娜丽爸爸常说的:“友谊的奶茶越煮越香,民族的情谊越处越浓。”
当收到石琋霖寄来的扬州剪纸时,阿娜丽全家围坐在绣着克叶斯铁花纹的地毯上,像研究出土文物般对着薄如蝉翼的剪纸惊叹。阿娜丽爸爸甚至戴上老花镜认真端详:“这可比给马修蹄铁还精细!”
去年古尔邦节,这两家人突发奇想搞了个“云端见面”。在视频通话中,阿娜丽穿着缀满银饰的盛装,一本正经地教扬州朋友用冬不拉弹奏《茉莉花》。而石琋霖爸爸展示的扬州评话,硬是被阿娜丽的爸爸翻译成了“馕言文”,把“武松打虎”说成了“巴特尔驯野马”,逗得两家人笑作一团。他们还设想了许多未来可以开展的“云端活动”:春天打算直播“伊犁杏花雨VS扬州琼花雪”,夏天开启“草原星空夜话会”,谱出新的《草原茉莉协奏曲》。更让人期待的是,两家人正在策划“互换妈妈”特别行动:暑假让石琋霖妈妈去草原学挤马奶,阿娜丽的妈妈来扬州学包三丁包子。
书信最远跨越祖国东西端5138公里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书信似乎已成为一种稀缺的交流方式,但正是这份稀缺,让书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显得尤为珍贵。”通过书信,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乌尔拉与远方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通过文字的交流,我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梦想和困惑。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温暖,我也会更加珍惜每一次收到回信的时刻。”
学习生活、风土人情等等,都成了苏伊两地青少年“笔端相聚”的话题。学生们的信件中除了真挚的文字,还有承载着创意与心意的绘画、家乡特色文创作品、学习用品,甚至还有象征着希望的薰衣草种子。

伊犁州邮政分公司整理发现,2024年,书信交友活动共收寄书信作品225388件,建立“一对一”笔友圈56347万对,覆盖江苏13个地市、伊犁州直8县3市及兵团2个师,伊犁州313所、江苏395所学校参与其中,书信最远跨越祖国东西端5138公里。
同学们从最初不知如何下笔,到渐渐在字里行间袒露心声,其中的每一步变化,都让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教师徐美丽感到欣慰。她看到了同学们在文字交流里的成长:有的同学通过书信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语句生涩变得流畅自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同学在与远方朋友的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还有的同学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那些饱含温暖与鼓励的话语,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力量。
“当看到同学们因为收到回信而脸上洋溢的笑容,通过视频连线犹如自身亲临南京欣赏当地风情的情感共鸣,我知道,这份跨越千里的真情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徐美丽说。
通过书信,伊宁市第九中学麦日排提·阿不力米提与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学生曾梓悦成为好朋友。在书信中,麦日排提·阿不力米提向小伙伴介绍了大美新疆,和谐伊犁,画卷中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伙伴,有“瓜果之乡”美誉的地方风情。回信中,她同样感受到江苏南京之美,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和银杏湖乐园,一一展现在她的眼前。一场互相到对方家乡看看的约定,也就此结下。
不远万里,相遇正在发生
书信之外,不远万里的相遇,正在发生。2024年,“苏韵伊情·石榴籽祖国行”青少年融情夏令营中,80名伊犁少先队员前往南京开展为期10天的研学之旅;“苏韵伊情·小石榴驻村计划”少先队员手拉手夏令营中,50名苏伊两地青少年一起携手前往州直部分县市共居、共学、共乐、共事。

今年1月,伊犁州首次开展了“苏韵伊情·石榴籽祖国行”青少年研学冬令营,43名青少年和辅导员前往北京、苏州、南京三地共上“流动的思政课”。各县市也借助援疆优势,共组织伊犁914名青少年赴江苏、江苏203名青少年赴伊犁开展“苏韵伊情·石榴籽祖国行”青少年示范交流活动。通过融情实践研学活动,苏伊两地青少年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感同身受”,切身体验江苏和伊犁多元一体的民俗风情。
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干部孙晓江介绍,通过书信交友活动,加强了两地师生、家长的联系,积极链接后方爱心团队资源,累计捐款捐物83万元,高标准建设图书馆、校园广播、心理咨询室等设施,助力霍尔果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你来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我在城市(农村)有个家”等活动,成了苏伊两地青少年常态化开展的融情实践活动。
苏伊情谊源远流长,“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交友活动已成为苏伊两地民族团结和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品牌,为两地青少年群体交流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苏伊两地各族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友谊桥、奏响了连心曲。
正如阿娜丽的妈妈所说:“单匹骏马跑不出草原,独只航船到不了大海。愿我们的孩子永远记得,不同文化的相遇不是1+1=2,而是像奶茶遇上绿茶,碰撞出回味无穷的清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