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执科技之笔擘画“三农”新画卷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举措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关键,更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新质生产力”“南繁硅谷”等热词频现,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出路也在于科技创新。文件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当前,从南到北,春意渐浓,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科技的身影:无人机在上空巡查,机器人在田间巡检,智慧施肥系统精准调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精准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正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既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区域特色,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能“一刀切”。东部沿海地区可依托科技与资本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应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西部地区则可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农业科技对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科技应用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稳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持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专业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缩小了城乡差距,切实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打破了城乡二元壁垒,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的资源不断向农村汇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农村的优质农产品也源源不断供应城市,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这种良性互动,正推动城乡携手迈向共同繁荣。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农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李睿)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