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江苏·新农人|王西伟:“朋友圈”发现“产业链”,将本土大米做到5个亿

2月19日上午,扬州金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西伟与盐城正清米业负责人徐扬键正式签署2万亩的优质食味稻订单种植协议,此次成功牵手源于5天前在宿迁举办的一场“新农人”座谈会。“在会上做汇报时,我们发现彼此‘情投意合’,会后吃饭间隙,不到20分钟就把这个订单谈下来了。”王西伟说。

“这场座谈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省市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会上提出支持‘新农人’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我浑身充满干劲。”这几天,王西伟忙着跑市场、看渠道,去扬州食品产业园看是否有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到上海一个做预制米饭的工厂,看能否在扬州落地,“当前我们主要的发展思路是做产业链延伸,这在会上也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认可,我想趁着这股‘热乎劲’,赶快把产品深加工这个板块落实下来。”

90后王西伟,2012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担任一家知名品牌白酒的江苏区域市场负责人,凭借灵活的经营头脑,年收入过百万元。这个众多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却在2017年回到农村,种起了大米。“父亲种了一辈子大米,从小耳濡目染,我对土地有感情,更对我们江苏的稻米有信心。”王西伟说,“咱们江苏有顶尖的稻米品种‘南粳’,之前每次带给同事朋友们品尝,都说很好吃,一点不输‘五常米’。”王西伟给自己的稻米品牌取名“蘇扬”,就是要把江苏扬州的大米做出“名堂”,告诉大家“江苏有好米”。

然而,王西伟刚回来就和父亲“唱了反调”。那时,父亲承包了2000亩农田,与大户签订了4万亩订单种植协议。王西伟发现,不少大户为了节约成本,自留稻种,导致大米品质退化。为了保证大米品质,2018年,王西伟推广统一供种、施肥、田间管理,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指导。这项举措增加了种植成本,遭到不少大户反对。而王西伟却不惜将4万亩订单种植面积压缩至2万亩。他笑着说:“老一辈做农业是做加法,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我是做减法,追求质量和附加值。”

由于大米品质提升,王西伟对订单种植的大米加价0.4元/公斤收购,让种植大户收益增加不少。而在此前退出的大户经过对比曾经的同伴,发现自己损失很大,纷纷又想重新加入联合体。王西伟说:“可以来,但得标准化种植。”

能够实现标准化种植,同样来源于一次“政府搭台”的契机。2018年,王西伟参加扬州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一场农业创新创业大赛,“那时候,我们几个同龄人晚上坐一起喝茶闲聊,聊着聊着,突然发现大家互为产业链上下游。”这令一直想要提升稻米品质、构建标准化生产模式,但又苦于找不到合作伙伴的王西伟顿时一惊,他异常兴奋,“新三板上市的农药企业东宝负责田间用药,廷丰农牧提供有机肥,润江生态农业钻研的营养土可以用来育秧,而我这边大米种植和加工生产出来的一些副产品又可以供应给廷丰……”

在“朋友圈”发现了“产业链”,一拍即合。从2019年起开始磨合,2022年3月,王西伟牵头成立欣苏农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将稻米产业链上优质企业链接起来,串联起稻米种植—农机—农技—农药—肥料—烘干—仓储—加工—销售9个环节。王西伟说,联合体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市场端来倒推生产端,在各个环节降本增效,真正实现“种好粮、产好米、卖好价”。2024年,联合体累计销售苏产软米5万吨,带动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

短短几年,金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示范农场4800亩,订单种植基地6万亩,原粮贸易覆盖苏北、苏中、苏南原粮产区60万亩,综合年产值超5亿元。如今,在王西伟的经销商中,有“北五常、南蘇扬”的说法,这令他很欣慰。2024年11月,“与辉同行”直播间做江苏专场,在170多个大米品种中选择了“蘇扬”,1分钟卖掉3万多单。

紧跟电商发展趋势,去年6月,王西伟开始将重心从生产端向销售和运营端倾斜,投资1.6亿元在江都樊川镇布局新工厂。去年底,从上海引入电商团队,组建70多人的电商团队,预计到今年10月,电商订单能做到单月1600万元的销售额。

座谈会上,王西伟还谈到一个愿景,未来三年,他将在江都试点,助推打造10个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村集体农业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农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统筹:吴琼

记者:李鑫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