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新局,拼经济,谋发展。2024年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首发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县域经济、海洋经济、湾区经济、园区经济、飞地经济、低空经济等多种经济。这也是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力方向。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新年开新局 拼好新经济”系列报道,聚焦多种经济在江苏的澎湃活力,展现江苏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称为“飞地经济”。
跨域共建“飞地园区”,是“飞地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
招商引资步履不停、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基层治理有序推进……新年伊始,苏宿工业园区处处都是大干快上、争分夺秒的火热场景。2月10日,苏宿工业园区“新春第一会”更是吹响以营商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1月2日,苏宿工业园区迎来“开年第一单”——氢醇超混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及绿色运力项目签约。“当天签约、第二天落户,从签约到发证不超过24小时。”从苏宿工业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公司营业执照,宿迁市星联氢醇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文感慨:“这就是园区效率!”
氢醇超混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及绿色运力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在苏宿工业园区打造氢醇超混电动汽车、液态阳光移动充电特装车辆及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基地,配套设立车辆贸易、绿色甲醇贸易等结算中心和绿色运力服务智能运行中心。根据计划,项目一期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达产。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10亿元、年开票销售80亿元、年纳税2亿元以上。“回首过去两个月,园区与项目投资方多轮磋商洽谈,逐一敲定合作细节和核心条款,最终迎来这一盛事。”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全说。
一条大运河,贯穿南北,连起苏州与宿迁。如今,这两座“一南一北”的城市,还因共建园区而更加紧密相连——昆沭高新技术产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吴中宿城工业园,与苏宿工业园同频共振,种出了一片片南北共富“试验田”。
“总部、研发在苏州,生产、制造在宿迁”,作为两市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的一大创举,去年,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两个项目率先试水,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位于苏州的苏州宿迁“科创飞地”,实现了“1+1>2”的招商效应。
截至目前,宿迁与苏州共建的6个共建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460个,总投资2103亿元,其中来自苏州的项目224个,总投资1511亿元,亩均投资强度超过450万元。去年以来,累计招引项目72个,总投资476.24亿元,保持着“五天落地一个项目”的蓬勃发展速度。
“新一年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突破1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力争30%以上……”宿迁市副市长,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国荣说,“这些目标难度不小,但是我们有基础、有条件,跳一跳可以够得着,今年将攻坚克难,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苏宿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项目,也是江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缩影。
江苏始终把区域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整体部署,用好南北挂钩合作优势,在推动飞地经济发展时,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要素支持与能力提升相结合,从松散型挂钩向紧密型共建转变、从产业转移向产业链价值链合作转变、从单向制造飞地向双向飞地合作转变。
围绕产业协同,江苏共建园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原有45家共建园区基础上,聚力打造8家高质量发展园区。8家园区现有投资超10亿元工业企业10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共建园区亩均产出和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当地开发区平均水平,2024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3个,南北共建省级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建设工程列入2025年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6.78亿元。
围绕创新协同,科创飞地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苏北地区在苏南设立超过15家科创飞地,其中6家获得江苏省科技厅资助,6家科创飞地科技成果转化27项,飞地运营公司中2家具有国家级众创空间运营资质。宁淮科创飞地聚焦新能源、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材料产业,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5支产业基金,总规模约16亿元,常熟泗洪科创飞地与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
围绕区域发展目标,南北292所各类学校结对共建,74家省属和苏南医疗卫生机构与苏北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关系,96家养老机构结对,苏南10个重点园区与苏北10个重点县建立劳务合作关系。近三年,苏南方每年筹措3.84亿元帮扶资金,在各领域共建需求中,安排约200个“能力建设”项目,苏北公共服务供给和行业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总结了50多个案例进行推广。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处处长王敏介绍,下一步,江苏将继续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实施一批六大领域帮扶事项,以产业与创新“双向飞地”为平台强化南北产业链创新链联动,以县域经济为突破口支持各地彰显特色南北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市场化合作为原则,引导和服务更多企业跨区域布局,努力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观察】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春龙:
飞地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通过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实现区域间的互利共赢。
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做大做强“跨行政区经济”的部署,特别是提出将“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等统筹起来,实现错位互补、各展所长的战略构想,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将“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等统筹起来,是江苏在飞地经济实践中的一大创新。产业飞地通过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实现了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科创飞地则依托人才密集和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飞地则通过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这种多层次的飞地经济模式,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增强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能力。
展望未来,江苏在飞地经济方面的实践,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通过深化跨行政区合作,江苏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为全国经济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同时,飞地经济模式也将为江苏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