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又一村”里探发展

“嗡嗡轰轰……”2月12日,伴随着聒耳的机器嘈杂声,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洪润米业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运输带托着稻谷在“奔跑”。稻谷源源不断被送入料仓后,经过多道工序,从生产线的末端喷涌出了晶莹剔透的大米。

这是垫湖村牵头成立又一村联合党委后,又一个强村富民的项目投入运营。

“只要机器转起来,就给我们增收带来真金白银……”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对围观的村民们激动地说,“垫湖村需要太多的项目,有了它们才会带动发展。建议大家常去纪念馆看看,回味一下过去生活,激活我们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

米厂的边上,就是“春到上塘”纪念馆。

馆内,翔实的记录催人落泪。1978年下半年,原上塘公社遇上大旱,牛无草,人无粮,小孩饿得直喊娘。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私下”将集体的260多亩耕地包产到户,首开江苏农村实行“大包干”先河。垫湖村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然而,在“三农”发展大潮中,垫湖村却逐步“掉队”,2008年居然成为省定“经济薄弱村”。

2008年之后,垫湖村迈开了第二轮改革步伐,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人口集中居住、工业项目集中发展”改革。几年内,全村1.2万亩土地全部流转给种田大户经营,4000多村民集中居住,20多个“三来一加”和工业项目入驻村创业园。

“近几年来,垫湖村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如果放慢脚步,我们就愧对‘江苏农村改革发源地’这块招牌。”上塘镇党委书记许付军坦言。

为破解发展瓶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镇党委支持下,去年8月,垫湖村与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桑园村和大付村成立了又一村联合党委,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第三轮改革步伐。

“又一村联合党委,旨在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抓、实事联办,驱动垫湖村改革创新,推进区域抱团发展。”许付军解释说,“取名‘又一村’,是给他们鼓劲打气,只要坚持改革,转机和希望就在前方,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只要改革的路子走对,马上就会释放出效应。

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是“又一村”打出的第一拳。走进洪润米业有限公司,一股沁人心脾的米香扑鼻而来。“这个米厂日产优质大米300多吨。我们几个村都选择了统一的优质水稻品种,稻谷经过精加工包装成垫湖贡米,亩均增收突破150元没有问题!”周磊介绍说。

“10多年前,我经销垫湖贡米。米质特别好,但是产量少做不成规模。”正在提货的大米经销商蔡畅感慨地说,“现在可好了,我生意能做大了,也能为垫湖村的发展作贡献。”

“筑巢+腾笼”提升工业质态,是“又一村”打出的第二拳。三个村共建了2.5万平方米乡村振兴基地,承载工业项目入驻,清退2家低效能企业。“以前,在村企务工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每月工资不低于5000元。”桑园村村民周茂芳说。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村民们增收主渠道。

2月12日,春寒料峭。垫湖村、桑园村、大付村不少农民忙着在村庄前后开挖树洞,准备栽植碧根果。原来,“又一村”成立了丰塘强村公司,动员村民以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入股,打造碧根果特色村庄。

产业兴旺,“人”是操盘手。三个村动员农户在垫湖公路南侧流转了160亩连片土地,建设“又一村”草莓采摘基地。“这个品种是15元一斤,那个品种是20元一斤。”大付村草莓种植户张怀辉一边招呼采摘游客,一边忙着给草莓过重。

大棚里温度20多摄氏度,张怀辉汗流浃背,用衣袖擦拭汗水。“以前单打独斗不敢种,担心烂在田里;现在抱团发展,走农旅融合路子,草莓不够卖!”“过去,大家在一起,不是说‘困难’,就是讲‘担心’;如今,他们一见面就说‘发展’,这是可喜现象。”周磊对未来充满信心。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垫湖村由“合”到“分”,解决了群众温饱;由“分”再“合”,鼓起了群众钱袋子。在“又一村”田间地头发现,他们由“合”到“联”,迈开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步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许昌亮 熊翠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