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江苏探索体卫融合让运动成为“良药”:家门口的“宝藏健身房”,真香!


跑步机、椭圆机,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如果在医院里看到这些健身器材和运动项目,你不要怀疑跑错了地方。江苏通过“体卫融合”探索慢病管理的新路径,医生不给病人开药方,而是开了张“运动处方”;健身房搬进了社区医院,运动成为治病的良药。不管是慢病人群,还是健康人群,越来越多人走进社区医院里的“宝藏健身房”。近期,记者探访了南京几家老百姓“家门口”的省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



“迈开腿”应该怎么“迈”?

跟着“处方”去运动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城北,服务周边的19.6万居民。2021年,该中心建成江苏省首批街镇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将慢性病管理中心、全科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等科室进行整合,培训了运动处方师、营养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师、康复运动治疗师等多类型人才,组成了一支既有运动知识技能,又有医学背景素养的高素质团队。



“老百姓都知道,保持健康必须‘管住嘴、迈开腿’。简单六个字的背后,其实大有学问。”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许丽介绍,运动促进健康站有两大特色,一是以医院开展的慢病健康管理为基础,社区长期接受慢病管理服务的慢病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患者等,在用药、手术等医学手段之外,增加了运动这一康复的新选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也可以在这里用科学的方式强身健体;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中心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了点单式和个性化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包。

居民来到运动促进健康站,首先要以问卷和医学检查形式进行初步的运动与健康评估,排除运动风险和禁忌;随后,在专业医务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体适能测评,包括人体成分测试、心肺耐力测试和肌肉耐力测试等;检测完成后,系统依据大数据分析评估体系,全方位统计分析身体健康数据,生成分析报告并智能出具精准化、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运动处方师在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时,还需要参考居民的疾病史、服药史等,做好后续的运动方案规划。

有了运动处方后,居民就可以接受运动康复训练了,一般分为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区内有多台力量训练器械,用于训练全身上下的肌肉力量,有氧训练区则包括跑步机、椭圆机等设备……一个运动健康促进站等同于一家小型的专业健身房。

不过,和一般健身房不同的,在运动过程中,训练者须全程佩戴运动监测腕表,屏幕上会实时显示心率,更直观地观察训练者的运动强度,以确保运动强度的安全、有效。医护人员也会密切关注训练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或运动损伤风险时,会立刻予以提醒。针对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在运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中心也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

记者看到,运动促进健康站在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光荣榜。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宝宜介绍说,上榜的居民在血糖、血压控制以及减重等方面成效显著,有部分甚至成功停药。“他们也成了我们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的‘宣传大使’。”



此外,“运动康复”也是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张特色名片。在中心的康复治疗促进区,康复治疗师陈智奇正在指导一名患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的患者进行针对性运动训练。陈智奇告诉记者,以往的观念是“伤筋动骨”要“静养”,但其实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科学运动,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

为啥说运动是良药?

药量减了,医保卡里的钱花不完了

“中心刚成立时候,我就跟他们签约了,现在已经第九年了。”在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遇到了社区居民方爷爷。下午3点30分,77岁的他刚刚结束了89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大屏显示了方爷爷今日的“运动处方”:“跑步机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5分钟,再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慢跑15分钟,再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5分钟……”

方爷爷告诉记者,他确诊2型糖尿病已有2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感觉到,单纯靠药物,血糖越来越难控制。3年前,社区医院的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成立后,他就按照运动处方师为他量身定制的方案,坚持每个礼拜运动3次,每次1个多小时。

除了监控心率等指标,方爷爷每次锻炼期间还要做两次血糖检测,运动前、后各一次。“运动前血糖高一点,我的运动时间就长一点,如果血糖正常,运动量我会减一些,主要担心运动以后会低血糖。”几年锻炼下来,方爷爷俨然是半个专家。“每个月300多块,医保能报一半,划下来平均每次也就五六块钱。”方爷爷说,通过规律运动,他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错,在医生的建议下,药量也有所减少,“身体素质好,不给子女添麻烦,那省下的医药费可不是一点儿两点儿。”



运动是良药。据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在中心坚持运动3个月,慢病患者的控制有效率达94.12%,有部分患者通过有效治疗、个性化饮食指导和运动干预后减药或停药。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把“三高”控制了,看病的费用减少了,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遇到了66岁的史爷爷。10年前因患脑卒中,他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2021年,南京市雨花台区文旅局(体育局)联合区卫生健康委在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运动促进健康站。此后,史爷爷就在社区签约家庭医生的建议下,开始进行科学、规范的运动康复。

史爷爷告诉记者,过去他每周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中心的大医院,现在他看病、康复都在“家门口”,步行就能到。按照运动处方坚持下来,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你看,我原先几个手指头都是麻的,冰冰凉的,现在好多了。”史爷爷说,过去他每年秋冬季都要到医院挂水“通血管”。现在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他通过运动来预防脑卒中的再发生。“以前,我医保卡里面是没有钱的,全花光,一年到头自己还要贴千把块,现在吃的药少了,每年的挂水也省了,医保卡里面的钱都花不完!”史爷爷说。

“运动处方”如何成为体卫融合的桥梁?

将运动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

在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尝试将运动干预纳入慢病患者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患者可以通过点单式自由选择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促进健康、预防慢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获悉,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3年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中心将运动干预嵌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时主动锁定目标人群,形成“检测—评估—指导—练习”闭环管理模式。此外,中心将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糖尿病专科与运动促进健康站融合,门诊、病房、体检、慢病随访全流程干预。

“我们为前来的居民推出三种签约包服务,包括对首诊签约的市民,我们为其制定1个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如果能坚持下来,我们会推荐他签约3个月的服务包。”运动处方师尹玉文告诉记者,“经过3个月规范的运动干预,居民能享受到运动的成果,养成运动的习惯后,很多人就会选择我们半年的签约服务包。”尹玉文说,通过1个月或3个月的指导,居民掌握了运动的方法、频次和注意事项等,回去也能自主进行科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近年来,跨学科的体卫融合理念兴起,运动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而小小一张运动处方,成为体卫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守卫百姓健康的缩影。2022年,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联合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推动运动处方等非医疗干预与基层慢病综合防治有机结合。目前全省已有20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病运动健康干预服务,29.1万人次受益于这一创新型综合服务模式。

实习生 贾希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  于丹丹

视频拍摄 朱信智 剪辑 许倩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