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指出: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荔枝新闻推出系列人文纪录片《暧暧远人村》,聚焦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守望,触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聆听传统村落创新发展的蓬勃律动。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生活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游猎民族:他们世代以驯鹿为伴,以桦皮为屋,对抗着高纬度的猛兽寒冬,也沐浴着大自然的星光雨露。他们就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鄂温克语中意为“杨树林茂密的地方”。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迁至根河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于1973年正式建乡取名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过上了“山上-山下”两地穿梭的别样定居生活。如今,鹿铃仍在岁月的深处回响,他们找到幸福的家园了吗?
悠悠鹿铃,山间回响
“嗨嗨嗨!嗨嗨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一对年轻的鄂温克夫妇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雪地里大声呼唤他们的驯鹿。在鄂温克人眼里,驯鹿是纯净、自由的生灵,最宜放养,因此找鹿便成了他们的日常。
阿尤莎是土生土长的敖鲁古雅村人,18岁出乡在外求学,2019年,24岁的她带着蒙古族丈夫吴启明从城市回乡,在距敖乡60多公里的一处森林,围起一片营地,养起了驯鹿,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养鹿夫妇。
“冬天是驯鹿最喜欢的季节。”昨夜森林的一场大雪,掩盖了鹿蹄留下的印记,给二人找鹿之旅带来不小挑战。“其实把鹿圈住就没这些麻烦。”嘴上虽这么嘟囔着,但使鹿鄂温克人世代口耳相传的放鹿法则,却不允许阿尤莎这么做——“叮叮叮,叮叮叮”森林里突然传来一串清脆的鹿铃声——“是鹿,鹿回来了!”阿尤莎激动地冲丈夫大喊,赶紧上前迎接,寂静的营地顿时热闹起来。
阿尤莎家鹿群归来瞬间
布冬霞,人称霞姨,是乡里出了名的“使鹿老前辈”,也是当地“鄂温克驯鹿习俗”非遗项目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30年前,她和阿尤莎一样,也从山下带回一名小伙,陪自己一起上山放鹿:“那时,他也不习惯山上的生活,结果现在比我还像鄂温克。”
布冬霞给驯鹿喂食
“我们鄂温克人就是属驯鹿的,驯鹿就是我们的孩子、家人。驯鹿到哪儿,我们就到哪儿。”出生在猎民点的布冬霞,讲起驯鹿总有说不完的话。2003年,她和家人随部落生态搬迁至根河市西郊的敖鲁古雅乡新址,一路见证了鄂温克猎民点逐渐“现代化”的进程:“整个敖乡一共14个猎民点,每个猎民点都装上了太阳板,发了带暖气的宿营车,再搬家的时候,不用像过去一样又拆帐篷又拆撮罗子,直接拉上行李就能走了。”
布冬霞和儿子肖晨昊一起观看自己拍摄的驯鹿文化科普短视频
2008年,布冬霞率先开办了驯鹿放牧点民俗家庭游,向外界展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这些号都是刚做的,没想到效果还挺好,有很多朋友喜欢咱们这儿独特的景色。”前年,儿子肖晨昊回到敖乡接过了霞姨手里的“养鹿”接力棒,为年轻一代养鹿人打了个样儿。
暖暖家园,涤旧生新
山上猎民点的驯鹿传说仍在继续,山下敖乡也焕发出新颜新貌。
山下美丽的新敖乡
行走在新敖乡的街道上,62户紫红屋顶、雪白墙壁、宽敞院落的民房,整齐地列成三行,各种驯鹿元素点缀其间,宛如风景画中的北欧小镇。
“我亲爱的叶莲娜/你差点没把我甩下/我怀揣着急切的心情/大步地追向你/我简单地梳洗打扮/洗去疲惫身躯上的汗水灰尘/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你——我亲爱的叶莲娜。”
族人们唱着鄂温克传统叙事民歌《叶莲娜》为新娘送行
远处传来渺茫的歌声,原来是驯鹿苑营地前正举行着一场特别的鄂温克传统婚礼。德克沙,部落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辈之一,一大早就换上了鄂温克族传统服饰赶赴婚礼现场,和族人们一道为新人们送去祝福的歌声。
德克沙为新郎挂上太阳花饰品,送上结婚祝福
鄂温克叙事民歌是鄂温克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有长有短,似歌似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往往由歌唱者触景生情,即兴填词而来,曲调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送亲队伍演唱的这首《叶莲娜》即为代表。
“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男主人公叫帕维拉,女主人公叫叶莲娜……”作为鄂温克使鹿部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女儿,年逾六旬的德克沙经历了使鹿鄂温克人从山上生态移民到山下,如今又“回归山林”的全过程,对部落历史文化如数家珍。
德克沙介绍敖乡生态搬迁20周年,政府给乡民发放的礼物拖拉机
16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族人沿着勒拿河畔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一带,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直到下山建乡,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村落”概念。但在德克沙看来“虽然房子、建筑都是新的,但我们的历史是厚重的,不管是世代相传的鄂温克桦树皮制作技艺,还是我们的民俗、语言都没有丢。”
鄂温克使鹿人随鹿群迁徙的早期影像资料
新敖乡街道两旁耸立的驯鹿文化博物馆、森林研究所及根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心印证着德克沙的说法。和包容的使鹿鄂温克人一样,新敖乡的臂弯不仅只为使鹿鄂温克人倚靠,每一位怀有驯鹿文化情结的新朋友都能被其热烈拥抱。
宋仕华在向徒弟张健传授兽皮画制作技艺
宋仕华,鄂温克族兽皮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年前,她在一次观展中被鄂温克兽皮画创始人柳芭创作的一幅画作打动,从此走进敖乡,成为了驯鹿文化守望者的一员。“当时大家也觉得我可能就是调研完就下山了,没想到这么多年我不仅坚持了下来,还把鄂温克驯鹿文化传承了下来,也就慢慢接纳了我。”作为回报,今年夏天,宋仕华在自己的“讷克勒斯”工作坊对面修起一座“撮罗子”式样的研学体验室,免费为孩子们传授鄂温克兽皮画制作技艺。
循鹿为路,史诗不老
“我们敖鲁古雅乡其实在2004年就有了文旅产业的雏形。”作为根河市敖鲁古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邓海红见证了新敖乡的发展历程。“我们在2022年对整个敖乡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只要是乡民们乐意做的,我们都大力支持配合。”
邓海红向店员询问近期文创销售情况
90后尤塔即为邓海红口中的代表。作为鄂温克使鹿部落“最后的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外孙女,尤塔在当地的帮扶下,在山下的新敖乡开了一家驯鹿文创店,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家乡发展。去年“尔滨热”时,她还随前辈布冬霞一起带领驯鹿走进哈尔滨中央大街,为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展示鄂温克驯鹿文化。“让大家把鄂温克族文化符号带回家,了解我们鄂温克的故事,这个事情我挺喜欢、也挺自豪的。”
不只是乡民,山上的驯鹿们也加入到新敖乡的蓬勃建设中。目前整个敖乡驯鹿一共是1400多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班上岗”,交替着下山和游客们见面。
阿尤莎为驯鹿补充豆饼、盐分
“这几年,乡里的年轻人们能放弃山下的生活往山上走,这是一个提升,也是一股力量,他们能上山,能坚守,能传承,这个很了不起。真得给咱们敖乡的孩子们点点赞!”曾经外流他乡的鄂温克年轻人近年陆续回乡发展,令德克沙深感欣慰。
鹿铃悠扬,民歌回响,部落史诗仍在传唱,古老又现代的使鹿鄂温克人在通往幸福家园的路上,奏响着部落传奇的新乐章。
(制片人/王智勇 荆雷 刘娟 统筹/沈颖 周诗婕 冯金同 编导/方文浩 王海蓉 摄像/张润森 王泽琛 摄像统筹/胡云腾 录音/孙帅 混音/邹维良 录音统筹/侯大伟 孙帅 灯光/田申 剪辑/陈嘉骏 文稿/方文浩 旁白/邢铭琰 包装/陈嘉骏 高妍 视觉设计/孙伟 贾辰婧 宣传推广/彭闯 张婷婷 盛明珠 制片/谭震 吴畏)
鸣谢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根河市委宣传部
根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根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心
讷克勒斯艺术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