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城市更新,“集结号”该怎么吹?

最近,南京朝天宫街道开展“八巷”更新,颜值大增。曾经“不修边幅”的美食一条街,在小店出新中多了几分时尚感,烟火气里融入文艺范儿;曾经“脏乱差”的旧货一条街,有了花坛、广场与故事墙,慢生活与生活美学不期而遇。旧街巷“二次生长”的背后,是政府、店家、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是从“工程”到“共建”的观念转变。

从几个细节就能看出合作的力量:对喜爱摆弄花草的居民,干脆“发”一个小花园,挂上“花友会”的牌子,委托其全权打理。“爱好”与“美好”的化学反应,引来不少年轻人专程“打卡”。对观感欠佳的沿街小店,鼓励店主与设计师、大学教授共议改造方案,用优秀的店面设计提高“引流吸客”的能力。尽管需要自掏腰包,“小店出新计划”仍然得到一众店家的青睐。有施工方工作人员感叹道,多花时间在征求意见、形成共识上,大家一起参与干,施工反而顺畅了。

从“看我干”到“一起干”,南京的城市更新思路具有启示意义。城市更新是城市的“二次生长”,随着多地将住建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的“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吹响。不过,更新与新建是两回事,动员的对象和发动的难度也具有较大差异。街巷的人文底蕴需要精心阐释,若以传统施工模式推进,很可能满足了工期需求却埋没了个性特色,经不起群众审视和历史检验。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城市更新就可能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效率和效果也难以保障。

今天,人们愈加注重生活品质,城市更新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这就意味着,城市更新不能止于刷墙铺路,还要考虑如何优化社区空间,滋养社区文化,完善社会治理。这项工作涉及规划、设计、管理、经济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居民一齐上阵。因此,城市更新的“集结号”,关键在于倾听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把调子定在“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上,把节拍控制在“寻求最大公约数”上,进一步强化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更好实现“为人民”和“人民建”的有机统一。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面对多元主体,如何变“众口难调”为“皆大欢喜”?找准“支点”是关键。资金缺口的“支点”,在于引入源头活水,激发社会资本和公众的参与热情,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比如,南京招募一批有创新意识的“主理人”,为老街区提供新的消费场景;苏州、无锡分别出台“伙伴计划”和“产业合伙人”模式,邀请有文化、有实力、有情怀的商家活化利用古建老宅,兼顾当下使用与保护传承。意见整合的“支点”,在于依靠专业力量,尽可能地将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实践层面的方案。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为城市更新招募了社区营造师。他们来自规划、建筑、园林景观、活动策划等不同领域,用各自的专业能力架起实现群众愿望的桥梁。

城市的面貌在变,对人的关心关爱则始终如一。当每一次更新的“集结号”,都能奏出街巷“新颜”与群众“笑颜”的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巷”往的生活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袁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