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百名记者下基层│江苏南京:“一站式”服务,让“养老”变“享老”

“和姐妹们一起上课、聊天、学舞蹈,我的晚年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在南京市秦淮区老年大学悦华分院,65岁的王静满脸笑容。

每天吃完早饭,王静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位于公园内的老年大学,上一堂活力四溢的舞蹈课。中午不想做饭时,只需花费十几元,便能在附近的养老中心享用一顿三荤一素的丰盛午餐,并且可以在饭后享受片刻的小憩。下午,她会与朋友们一起打牌娱乐,交流舞蹈心得,或是体验中医理疗。到了晚上,她则通过视频与远在新加坡的儿子聊天,或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短视频。这就是王静充满活力的新退休生活。

李翠霞是王静的同班同学,尽管从家往返老年大学需要一个半小时,但这已成为她的日常习惯。“人老了也不能闲着啊,如果三天不跳舞,我这半边身子就会不舒服。”李翠霞笑着说。现年73岁的她退休后曾一度面临多种健康问题,但自从加入舞蹈班后,通过定期的学习和锻炼,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我参加老年大学,孩子们都特别支持!”

在老年大学里,这些“老同学”将终身学习视为充实晚年生活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舞蹈、合唱、书法、绘画、编织等多样化的课程,他们不仅保持了身心健康,更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理念。

老年大学的幸福故事仅仅是南京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南京养老服务业实现了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从简单照料到综合护理、从传统护理到智慧养老的变迁,实现了从“自助”到“智能”的悄然蜕变。王静、李翠霞等成千上万的老人,正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与受益者。

场景:“一站式”居家养老,让幸福只有“一碗汤的距离”

9月10日上午11点,在悦华洪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近百名老人正在排队取餐,椒盐大虾、盐水鸭、黄豆烧猪手、红烧带鱼、毛豆干子肉丝等十几种菜式,飘出阵阵香气。

“天气太热了,不想烧饭,这里有人专门负责营养搭配,吃得特别健康。”老人们纷纷说。

家住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的李德贵今年快80岁了,每天到中心就餐成了习惯。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吃饭都是凑合,如今在这里吃完饭,再去旁边的郑和公园散散步,回家午睡,下午约几个老友在这里打牌聊天,“晚年生活算得上丰富多彩”。

悦华洪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位于郑和公园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中心集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中心、智慧平台、认知症照护专区于一体,同时开展养老组织孵化、志愿者工作、智慧养老住区运营等专项工作,为社区老人提供特色餐饮、康复医疗、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等40余项服务内容。

“中心与传统养老机构最大的不同是其综合性,可满足老人从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管理、精神关爱到临终关怀等一系列需求。”悦华洪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湘梅告诉记者。

“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场景,在南京比比皆是。目前,南京市依托社会化、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阵地,生动实践着让幸福只有“一碗汤的距离”。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居家养老服务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重要模式。功能齐全、服务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好满足了老人在家养老的需求。”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从8家到1400多家,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爆发式增长

说起“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站点的快速发展,被称为“南京养老第一人”的韩品嵋感触最深。

“改革开放初期,南京市正规的养老院数量极少,更不用说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了。当时,大部分老年人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家中由子女照顾直至终老。” 韩品嵋说。

1998年,时年50岁的韩品嵋在下岗后创办了一家养老院,并于次年成立了协和老年大学,2001年又创立了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2003年,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受鼓楼区民政局委托,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包括高龄与独居在内的九类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等服务。这项创新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积极评价,随后被推广至全省各地。

南京市民政局统计,2012年,像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在南京仅有8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着力破解养老服务配建设施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存量资源改建养老设施限制多等难点、堵点问题,精准精细解决养老“刚需”之困。例如建立“四同步”机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每年审核项目控详超过160个,确保配建到位。这些用房无偿交给养老服务机构,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最新统计,南京市基本实现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00多家、社区综合护理中心12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助洁、助浴、代购等服务。同时,在农村地区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7个,鼓励养老机构“开门办院”,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共享服务设施。此外,还打造了示范性助餐点25个,建成认知症社区服务中心10个。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常态,服务内容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助餐服务、紧急救助以及精神陪伴等多个方面。

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类老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时不等免费照护服务;为4.2万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同时,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得以在家中或社区内解决基本生活照料难题。

变化:从自助到智能,高科技助力居家养老悄然蝶变

南京市比全国提前十多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23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81.21万人,96%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随着形势的发展,单一的养老服务已不能满足实际养老需求,资源整合和集聚是大势所趋。

十年来,除了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等模式,适老化改造、喘息服务、综合护理站、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都在南京进行着探索。

家住栖霞区马群街道的79岁独居老人王三石(化名)行动不是很方便,为了提升老人的居住安全与生活质量,综合评估后,第三方机构南京安康通秉持“线上智能守护、线下居家照护”的原则,为老人量身定制适老化改造计划。

现在,老人家的卫生间里防滑垫、扶手和洗澡椅一应俱全;客厅里增设了扶手、防撞条和门磁感应;卧室里加装了小夜灯、适老椅,床头安装了紧急呼叫器;厨房里配置了漏水、烟雾报警器等设备。此外,换鞋凳、轮椅和四脚拐杖等贴心物件,也让老人的居家生活便利不少。

“以前我最怕自己在家摔倒,现在一点都不担心了!小夜灯、走廊扶手非常方便,到了马桶边也有扶手。”王三石感激地说道。

与助餐、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等需求相比,医养结合一直是居家养老提质的最难突破点。前几年,南京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与养老机构“院内老人”同等服务,瑞芝康健、三槐、悦心、悦华等养老服务企业纷纷参与。

“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万多张,相当于10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新华说,不仅如此,养老服务“智能化”趋势明显。随着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也搭上了“智慧快车”。

“手上戴个智能手环,不仅可以随时监测我的睡眠、血压、心率、血氧等,上面还有两个紧急呼叫按钮,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随时呼叫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家住玄武区明故宫社区的刘奶奶兴奋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不少老人感叹,当养老服务事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突破传统服务的时间、距离和能力等限制,提供更便捷、更多样的服务途径和入口,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托老”服务。

2014年以来,南京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医养结合、社会参与、养老评估、政策创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难等可贵的是,2022年,“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南京市“区块链+民政”项目入选中央网信办等十六部门联合开展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这个项目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AI智能等技术,以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为重点,以实现民政养老‘大数据、大容量、大对接、大功能’为目标,构建南京市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主要涵盖市民政、区民政、街道、养老服务机构、专家、从业人员、志愿者、老人及家属、社会大众等9类养老服务领域用户群体,预计受益用户数量超过百万人……”周新华娓娓道来。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如今,博爱之都南京正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守护幸福“夕阳红”。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年人生活更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实习生 程君晗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