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赓续育人薪火 勇担时代使命

9月10日,我们迎来第40个教师节。

泱泱华夏,浩浩九州。古往今来,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吕氏春秋·尊师》中有:“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二字重若千钧,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成为有智慧的“经师”和有温度的“人师”。

为“经师”者,必须有扎实深厚的学识和求是创新的精神。扎实深厚的学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掌握精深的学科和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夯实教学功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引领者,率先成为主动求变的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接纳新知、吸收新知、传递新知、更迭新知,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我,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人民教育家于漪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一位青年教师曾随堂跟踪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对于同一篇课文,于漪老师竟从未有过重复的讲授。一个学生曾对于漪说:“于老师,你的课我很喜欢听,但是我自己没有学会。”在琢磨了很多年之后,于漪感叹道:“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如何突破原来的框框。”求是创新的精神在于老师的身上有了具象化的体现,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学习观,真正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人师”者,必须有崇高信念和仁爱之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承载了他一生的教学理想,回顾历史长河,从“有教无类”的孔子,到“五育并举”的蔡元培,无数教育先驱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教育思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身边也不乏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身影:从十九岁起就坚守在偏远山村的讲台,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孩子们的支月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无私捐赠880多万元积蓄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卢永根教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把自己的半生都用来改写大山女孩命运的“擎灯人”张桂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温度”,也看到了他们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辽阔人生,或逢骤雨疾风,或遇万壑千岩,但如有良师的教诲与指引,或许就能走上正确的道路,突破命运的藩篱。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乐教爱生,勇担时代重任,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丁颖)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