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次提出的改革任务。
为什么要有“时间表”?这是顺势而为。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势纷繁复杂、技术变革飞速、群众满眼期待,这就要求改革等不得、慢不得。
这也是优良传统。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都是按照既定的时间表、任务单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改革发展之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既定的“时间表”前,改革应怎么推进呢?
把握快与慢的平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改革,并非片面求快。如过去某些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速,上马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虽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引发一系列问题。反之,若改革过于迟缓,则可能错失良机,难以跟上时代发展,让问题持续累积,愈发棘手。因此,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情况,要灵活调整策略。紧急且条件成熟的,如某些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应加速推进;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如教育体制改革,则要谨慎慢行,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既具前瞻性、创新性,又能平稳落地。
注重量与质的统一。改革是一项大工程,牵涉多方面。量的积累不可或缺,广泛大量的举措能够在各领域和多层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扩大覆盖面,可形成全面推进的强大态势。可仅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升又万万不可。如部分地区在城建中,盲目追求数量,忽视工程质量和规划合理性,导致出现“烂尾楼”“短命建筑”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民众生活。高质量的政策方案能有效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搞“大水漫灌”,在一定量的基础上,保证政策的精准性,提升改革的质效。
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关系。统筹好它们,既要看到差异性,也要知晓统一性。整体由部分构成,如果改革仅着眼于整体而忽视部分,政策会因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解决各地区、各领域的实际问题;相反,没有整体,部分也将失去意义。过度关注部分而忽略整体,易陷入狭隘视野,缺乏统揽全局的眼光,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如生态保护方面,某些地方只关注自身经济发展,忽视整个区域生态平衡的话,就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影响到更多地区。因此,从整体出发,用宏观视角、系统思维,明确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框架,避免偏离正确轨道。从部分入手,充分考虑地区、行业、人群等差异,实事求是、精准施策,解决局部突出问题,激发活力,反哺整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这也意味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时间表”“任务单”前,只有全面谋划、一体推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各项事业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更大的奇迹!(聂庆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