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连网
- 编辑:周冬梅
- 时间:2024-07-29 17:16:25
【连网】(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邵培源 董畅)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墙匡村,距离市区不足20公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墙框渡口。(墙匡村和墙框渡口均为登记名。)
阳光下,善后河静静流淌,墙框渡口一头连着海州区新坝镇,一头连着灌云县小伊镇,“渡娘”王小亭驾着摆渡船接送来往的路人。
远处高铁奔驰而过,来往花果山国际机场的飞机在河面上空穿梭,留下巨大的轰鸣声,在交通相当发达的现在,这个渡口依然是很多来往于两地的群众出行的首选。
“公公在病榻上时,就嘱咐我一定要把这个活儿接下来,没想到这一接就是13年,感觉我跟社会都快脱节了。”今年40岁的王小亭,常年在河面上被风吹日晒,比同龄人显得苍老。
闲暇之余,手机是她最好的陪伴,朋友圈里那一条条记录是她最真情的流露。
“缘分让我默默守候在渡口,船上的风,吹过我的脸庞,带走了我的惆怅;守的是责任,是担当,是爱……”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郑重宣誓,王小亭只是执着地、默默地坚守岗位,为了那些有需要的人。
承诺——坚守渡口13年
夏日,午后3点,我们沿着“彩虹路”前往位于新坝镇墙匡村的墙框渡口。
这段去新坝镇的必经之路,是近年来新打造的乡村最美公路,红黄蓝三色平行镶嵌在公路中间,远远望去,如同彩虹一般。这条路不仅是网红打卡点,还把新坝镇各个村的秀美风光串联起来,一路上绿树成荫、村庄秀美、产业园区兴旺。
墙框渡口位于海州区018乡道与012乡道交叉口往南三四百米的地方,因为附近一个工地正在施工,这段路面被碾压得凹凸起伏。走过这段崎岖的路,我们发现了掩映在善后河芦苇荡边的渡口,王小亭正驾着摆渡船停在对岸接人。
站在墙匡渡口,我们甚是惊讶,附近高铁、机场通达,在离市区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样古老的渡口。
“我就是新坝镇墙匡村人,以前住在河对面,前几年新农村建设,全村人都搬到这边来了,但是土地都还在河那边,这来回去田里干活都靠摆渡。”墙匡村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大叔回答了我们的疑惑,他正在等着摆渡船去地里干活。
马达轰鸣声由远及近,王小亭驾着摆渡船慢慢靠向渡口,等待船尾的气压夹板平稳地搭到码头上,两位村邻推着电动车走下来。
“我住在灌云小伊镇茆庄村,家里有亲戚在新坝镇,来回都从这里过,有这个摆渡船,要少走三四十分钟的路呢。”推车的阿姨说,如果没有摆渡船,她得从板浦绕道。
跟着王小亭的摆渡船,我们来到了河对岸,也就两分钟的时间。“有这个渡船方便,要不这点地也种不成了。”骑摩托的大叔擦着额头的汗水,猫着腰爬上了坡。
稍稍空闲的时间,我们来到了王小亭歇脚的小房子里。
“怎么会干这个?”
“是老人的心愿,家里老人希望我来接这个活儿,他生病的时候,只要一打电话就是让我回来。”王小亭说,她公公在这个渡口干了近30年,他也是从父辈手里接下的,生病后一直放心不下。
“不想让他放心不下。”没有太多的话,王小亭把在无锡的水果店关了,回家接手了摆渡船,这一干就是13年。
摆渡——风里来雨里去
站在渡口,满眼望去,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到处都是茂密繁盛的芦苇。盛夏的芦苇绿意盎然,生命正在绚烂地绽放,每根芦苇从杆到叶都是鲜绿的,每片叶子都闪闪发亮,随风一荡一荡地撞击出清清浅浅的脆响。
标有“墙框渡口”字样的小房子,外墙斑驳,白色涂料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脱落,水泥墙体裸露,留有电话号码的红色牌子特别显眼。这样的小房子,在河的两岸,一边各有一个。
“渡口两边原来各有一间小房子,那是政府盖给大家躲雨用的,这个房子是我接手后自家盖的,原先的是土墙,时间长了都要倒塌了,我就重新盖了一间。”王小亭给我们介绍着渡口。
因为地基下沉,这个占地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子裂了,一道长长的裂缝波及三面墙体,填补细缝的泡沫胶不规则地突出,早已变黄,附着了一层厚厚的灰。
“没人的时候,我就在这里歇歇脚,来往的村民不忙的时候也会来这里坐坐,喝口水。”王小亭说,她和丈夫徐佳全两个人都有船舶驾驶员资格证,但在这里摆渡的基本都是她一人。
“干这个,看着不累,其实很辛苦,一个是时间长,再一个,要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你看看这一年到头的,这两边的人来回跑,她从来没时间休息,春节都不放假。”等待过河的村邻帮王小亭讲诉摆渡的辛苦。
“今天早上5点多就来了,夏天一般都得这个时间来,天热,大家都赶早出门,晚上得7点半才能回家,冬天的时候一般来得迟一点,结束也早一些。”王小亭说,这13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即便是怀孕的时候,王小亭也都是挺着肚子工作到快生产,丈夫顶班一个月,她出了月子就又来了。
“风里雨里的,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去年生病,她打着点滴给我们摆渡。”墙匡村村民清楚地记得,去年4月份,王小亭拎着吊瓶从家赶来,一边输着液,一边给他们驾船摆渡。
责任——渡口在她就在
“感觉我跟社会都快脱节了。”说这话的时候,王小亭深埋着头,放在膝盖上的手来回搓着膝盖,因为常年在河边、船上,湿气太大,她得了关节炎。
每天往返河两边,她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这126米宽的河面,相比内心的孤独、寂寞,让她更觉得难受的是对几个孩子的亏欠。
“刚来船上那会儿,老大才这么高,后来生了老二、老三,能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王小亭用手比画着,说着说着就哽咽了,“老大在板浦念高中,平时住校,前阵子放假回家,返校时带着被褥、换洗衣服,还带着书,在宿舍楼上上下下跑了四五趟,他说每趟爬楼都能看到同学的妈妈,但就是看不到我。”
王小亭的丈夫常年在赣榆打工,几个孩子的照应全都落在她身上,但是她也只能晚上回家陪陪孩子,白天根本没有时间。
“这些年,孩子们的家长会,几乎都是我姐去的,有点什么急事,也都是找亲戚或者邻居帮忙。”王小亭说,这些年有很多机会,换个轻松一点能兼顾照应孩子的工作,但是她都拒绝了。
每年清明前夕,王小亭都去祭拜公公。“我遵从你的遗愿,从未有过一丝松懈,时常想到你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了坚韧……愿天堂没有病痛,愿您一切安好。”她在朋友圈里留下了细腻的心声。
摆渡事情不大,但是责任不小。这些年,那一件件助人的小事,让王小亭明白公公坚持多年的意义,也坚定了她坚持下去的决心。
一年冬天,睡梦中的王小亭听到有人敲门,看看时间,竟是凌晨两点。“这个时候敲门干吗?”王小婷正在犹豫,听到门外的大婶在喊:“我家儿媳快生了,麻烦您帮帮忙。”套上棉袄,王小亭赶紧下床开门,帮着大婶把三轮车停靠到船上,送到对岸。
交通飞速发展,撤渡建桥是大势所趋,众多的渡口终将在那一声声充满眷恋的马达声中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当下,在墙框渡口,渡船依然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选,王小亭说,只要渡口还在,她就会在这,为大家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