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我苏漫评丨持续升温的暑期博物馆研学游,要“热起来”更要“热下去”



漫画《博物馆暑期“开课” 阅古今 向未来》

暑假已至,江苏多家博物馆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以“寻迹溯源”为主题的研学游活动。南京市博物馆策划推出“博物通古今 趣学大历史”活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双城记”研学营、苏州博物馆特别策划“千年洛阳,帝都泱泱”主题研学游活动……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向往。近年来,“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随之衍生出的“博物馆研学游”热度也持续攀升。尤其在暑期,作为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高峰期,丰富的活动、妙趣横生的讲解,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博物馆研学热度空前,折射的是当下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旺盛的需求,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形成新局面,也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教育已成为塑造青少年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研学,是最有性价比的兴趣班。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责任。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物馆研学,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实践和探索中收获真知。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博物馆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和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博物馆研学以其独特的资源和环境,成为青少年的最佳兴趣班,在这里,青少年可以直接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比如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文博职业体验之旅”,将带领观众在杭州多个考古遗址和文博场馆,现场认识体验考古工作;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学习传统服饰设计,到南宋官窑博物馆学习原始瓷修复等。这种直观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往往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提升文化自信。

博物馆研学,要融入科技和时代元素。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元素被应用到博物馆的展陈中,博物馆研学早已突破以往“看展+导赏+答题”的粗放模式,而是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投影等先进技术,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双城记”研学营中,参观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这些科技互动体验项目不仅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博物馆的触角不断延伸、功能不断完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更让博物馆从过去“到此一游”的打卡点变成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研学,持续火热要做好加减法。“博物馆研学热”持续升温,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暑期游客高峰叠加研学游,热门博物馆一眼看去都是人头攒动,严重降低了参观学习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博物馆提供的官方的研学产品毕竟数量和规模有限,市场上部分研学产品良莠不齐,“游”而不“学”时有发生。“热起来”的研学游如何更好“热下去”是重要课题。为应对暑期参观高峰,各地博物馆纷纷做加法,出台相应措施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日前也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以及流动展览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而博物馆研学游的初衷是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体现一定教育意义,除此之外的枝枝节节都应做减法,回归初心。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研学游,不仅增加参加者的家庭负担,还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参与研学活动,让博物馆研学游研之有物,学而广博。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青少年阅古今,向未来。我们乐见“博物馆研学热”持续火热,打开传统文化传播新窗口,做好“教育+”大文章,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上学有所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