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作为工业大市,苏州的回答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1030”产业体系,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今年以来,苏州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全力争创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数据显示,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16.5亿元,同比增长6.3%。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
工业生产稳定运行背后,正是苏州围绕“1030”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昂扬之姿。
筑牢“压舱石”,强化集群建设
在苏州,制造业被视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守实体经济,是苏州人骨子里的执着。
目前,苏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4万亿以上量级,居全国第二,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在全部工业门类中,苏州拥有35个大类、170个中类、515个小类,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新征程上,苏州如何加快打造“智造之城”,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筑牢“压舱石”。“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支持优质企业‘数据得地’,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区,持续推进‘工业上楼’等,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据悉,2024年苏州将实施增资扩产项目超1000个,每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
另一方面,要强化集群建设,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心骨”。苏州聚焦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5个千亿、4个三千亿和一批超千亿产业集群产业链。到2027年,累计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30个,推广应用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自主创新产品90项以上。每年支持100项以上企业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
具体来说,就是要聚焦“1030”产业体系,推动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转型,巩固提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制定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规划指引,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小升规”。
新布局下,在苏州,从企业到产业,正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
近日,省工信厅公布了2024年度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名单和2024年度江苏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苏州市分别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866家,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苏州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位居全国第四;苏州市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2947家,占全省的24.04%;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13460家,占全省的26%。
发挥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今年4月15日,苏州市工信局召开宣贯推进会,着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提升千人机器人使用率等关键数字化指标,全面提高苏州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苏州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苏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苏州市工信局介绍,2021年,苏州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动员令,以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工作为主要抓手,对制造业进行系统性重塑。
2021-2023年,苏州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目标,连续两年入选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全市新增5家企业获评“灯塔工厂”,累计数量达到7家,居全国第一;苏州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从2021年的71.6提升到2023年的73.5,水平全国领先。
如何进一步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苏州启动了新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将实施数字化评估诊断对标、全领域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自主可控创新、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提升、领军服务机构培育、服务保障完善等工程,进一步夯实“智造”根基。
比如,工业互联网赋能方面,将构建以产业大脑为核心的多元化平台,累计培育2家本土国家级双跨平台,打造3至5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型平台、产业链协作平台和50家以上省级重点平台,创建2至3个国家级示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将加强算力建设供给,重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算力券”,用于数字化转型。累计基础设施算力规模超15 EFLOPS,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统筹智算算力不少于3000PFLOPS,有效支撑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按照目标,到2026年,苏州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75%,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全市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
此外,苏州将深入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每年开展1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全力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样板城市”。
创新绿色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今年5月31日,苏州市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工作对接活动举行,苏州工信部门现场发布了“三张清单”:工业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清单和优质创新装备企业清单,十余家银行则联合发布了首批“苏工贷”专项系列信贷产品,推动设备供需对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与此同时,苏州市工信局等七部门印发了《苏州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端装备更新升级行动、智改数转网联赋能行动、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本质安全提升行动等四大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是苏州工业领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苏州坚持创新绿色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促进创新载体质态提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创成省内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工信部电子五所、赛迪研究院、中国工联院、中国信通院等区域中心均落户苏州。累计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创新建成55家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
绿色集约发展方面,苏州统筹推动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家、绿色工厂77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创新开展“近零碳”工厂培育建设工作,评选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7家。落实鼓励“工业上楼”工作试点方案,全市现有工业上楼载体400个以上,重点产业集聚度和工业用地质效进一步提升。
在苏州,以工匠精神、长期主义、精益求精为代表的制造业文化,千年一脉,深植于城市基因。如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苏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加快建设质量效益领先的制造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