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盆景”变“风景”,“风景”变“钱景”,徐州抒写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蔡思祥

摊开江苏徐州农业地图,五环路都市农业带田园综合体、农家书屋、幸福小院、农业研学基地……串珠成链,一个个美丽村庄让游客流连忘返;黄河故道绿水东流,蝶变“富民廊道”,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梨、桃、葡萄等精品林果基地聚链成群。如今在徐州的乡间田头,乡村振兴这列希望的火车,开得美,开得畅,开得更有活力。

催生美丽经济

风景变“钱景”

徐州经开区的正本农场是五环路都市农业带的一张名片。这个隐身于徐庄镇村落之间的农场,正日益成为淮海经济区乡村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五一’期间,热门景点人山人海,怕拥挤又想休闲放松的我们,选择到正本农场来一次乡村游,不用挤高速、挤景点,在农场赏赏花,让孩子逗萌宠,品尝一下乡村美食。”市民朱先生带着家人,一大早便驱车来到正本农场。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忙,没太多时间带孩子出来玩,这次趁着假期带孩子来体验、学习农耕文化,亲近大自然。

据了解,早在2015年,正本农场开始兴建,园区目前有核心种植区和农业田园综合体两个发展方向。其中,核心种植区包括高架草莓、葡萄、李子等水果,以及绿色水稻、林下散养孔雀、小鹿、羊驼等。田园综合体围绕“农耕体验”梦,汇集农文旅等景点。目前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帮扶近百人就业。今年正本农场还将开展“花林间的秘密”主题农园建设,以花艺认知园、花田梦舍等进一步开发近郊旅游度假,从而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作为农文旅融合的样板,正本农场并不孤单。在不远处的千菇园里,千奇百怪的蘑菇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从显微镜看蘑菇构造,在基地里看蘑菇生长、在蘑菇学堂中了解蘑菇种类、到园内品尝千菇宴……

“‘五一’假期正是研学的旺季。”千菇园负责人崔广浩介绍,不少学校、机构和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前来了解蘑菇的种植、生长,假期共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同比增长60%,销售额增长60%。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徐州,众多乡村依靠自身优势,将美丽经济搞得风生水起。沛县大屯街道安庄村,离微山湖千岛湿地仅1000多米,是一座有着160年历史的传统渔村。安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孙念国说,依托微山湖的自然资源禀赋,及独特的渔民文化、移民文化、运河文化,当地融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工艺等多元业态。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换新颜:仿古民居鳞次栉比,千亩花海争奇斗艳,采摘园、地锅区人气十足,村民们用杞柳编织的工艺品远销欧美。去年,安庄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杏花开,吹满头。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则以吕梁风景区为核心,连续16年举办杏花节。村内种植50万株杏树,总计2000余亩。每到杏花盛开时节,各地游客接踵而至。马集村党支部书记卢传龙说,3月赏花、5月摘杏、10月赏秋,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从”盆景”变“风景”,当下,在徐州的各个角落,农文旅融合的主旋律演奏得格外嘹亮。据统计,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乡村休闲旅游点超千个,仅今年春节,全市13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8%。

村村有特色

户户有奔头

切叶、杀青、揉捻、提香……睢宁县魏洼村的桑叶茶加工生产车间内,20余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工作业,芬芳扑鼻的茶香溢满了车间。

“我们村拥有十分丰富的桑资源,一直以来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魏洼村党总支书记杨猛介绍说,“桑树浑身都是宝。嫩叶可以做茶,桑叶可以喂蚕,桑枝和桑根还能入药,深加工以后,经济效益不得了,是我们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落一子而满盘活。近年来,魏洼村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利用资源优势在蚕桑产业项目上持续发力,村里生产的桑叶茶畅销上海、广州等地,让更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不远处,昔日房前屋后、村庄路旁、沟渠边空闲的荒地,如今披上绿衣,投资1300多万元的“造型树”种植项目让睢宁县高作镇官杨社区逐渐走上“绿富美”的生态发展之路。官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旭介绍说,村里生产的品种包括柱状紫薇、紫薇花瓶、组合紫薇、柱状白蜡、组合白蜡等。成型的“造型树”附加值更高,每年销售额在1000多万元,常年务工人数达50人左右。

乡村振兴,村民能否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共同富裕的最大目标。

前些年,铜山区利国镇黄山村拥有采矿厂、钢铁厂、化工厂等十余家企业。可这些企业体量小、污染大,可谓“家家点火,户户冒烟”。随着环境整治力度加大,不少企业被腾退。黄山村党支部书记厉功利介绍,作为紧邻微山湖畔的小村,黄山村围绕微山湖大闸蟹、四孔鲤鱼、鸡头籽等湖产品,着力发展湖畔产业、农业项目,不断培育壮大螃蟹等水产品以及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微山湖大闸蟹通过线上渠道卖到青海等省份,用绿色生态产业替代传统工业,让村庄颜值越来越高,让农民们获得更多收益。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乡村特色农业、补足产业链条、聚集新势能,让原本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土特产“盆景”变“风景”,培育出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知名品牌,打造出更多叫得响的“后备厢商品”“特色伴手礼”。今年全市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5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