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③|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我省高校院所多、研发平台多,有富集的创新资源、丰富的创新人才和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去年以来,我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2023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约4100亿元,对全国的贡献超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9.9%,今年一季度首超50%。同时也要看到,江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但缺少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还不高,尚有大量科技成果藏在论文里、沉在实验室。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 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统筹推进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等组织方式,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源头在基础研究。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加快建设基础科学中心,整合提升各类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高水平研发载体,加快培育“从0到1”的策源力。

重大科创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水平建设省实验室联盟,健全跨领域、多学科、大协作的创新网络,推动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苏。要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承担更多前沿科研任务,高标准建设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要加快省内创新资源优化布局,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通过学科共建、设立研发基地等方式,助力提高创新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创新“浓度”,进而提升全省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要根据产业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要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注重推广省产研院经验,推动省技术转移联盟高效运行,做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要积极创建国家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供给和考评办法,着力解决“不愿转”“不会转”“转不好”等问题,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继续深入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不断培育壮大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以更多优质企业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