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博物馆热”,一场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推开博物馆这扇门,陈列于展厅的各种文物,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如同古老文化留在人间的碎片,拼凑出彼时的图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博事业被高度重视。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比2012年增长了69.8%,90%以上免费开放。2012年至2022年,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累计1000多亿元,让各个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条件都有了显著提升。“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人”与“馆”的“双向奔赴”,更是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博物馆热”,展现传统文化永久魅力。近年来,“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方式,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更好地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全新亮相,推出“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举办“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开展“千年秦汉 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活动,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江苏南京博物院推出新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以苏轼的书画艺术为核心,展现了苏轼艺术精神的博大精深;河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研之有物·学而广博”公益研学活动,美“识”盛宴,换种视角参观展厅,让文物回归生活,和历史拉近距离……新“玩法”带来新体验,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可以说,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博物馆热”,正在让更多的人心灵得到润泽,文化自信得以增强。

“博物馆热”,折射百姓丰富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正不断升级,文博场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珍视。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此外,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场馆“一票难求”,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越来越多有料、有趣、有用的知识被呈现在人们面前,不同群体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博物馆热”,离不开博物馆的探索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而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是博物馆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线上,积极开发小程序、App,打破时空限制,让展柜里的国宝“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使文物古韵焕发新生,实现云端博物馆“永不闭馆”;线下,开发数字IP,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中华文明在赓续中持续丰盈发展、交辉溢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