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农家美食,享受民宿静谧,体验采摘乐趣……“五一”小长假期间,兴化市推出4条特色田园乡村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走进该市特色田园乡村之一——东罗村,“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的农家庭院举目皆是,甚至还延伸出小吃店、咖啡店、轻食餐饮等网红打卡点,让小小庭院“种”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兴化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引导村民依托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等各具特色的庭院应运而生,不仅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增添活力,更让乡村振兴道路朝多元化的方向升级。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初夏时节,兴化市大垛镇塘港新村丁家自然村,翟锦星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凳上,边干农活边和邻居拉家常。
不远处的“美丽菜园”内,韭菜、青菜等长势喜人。“过去这片是旱厕和猪圈,脏乱臭!”翟锦星说,现在都种上时令蔬菜,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了挣点钱。
这只是兴化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兴化市现有约35万农家小院,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兴化市组织开展了美丽菜园、美丽庭院的“双美创建”,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建成美丽菜园2.89万个,相当于新增菜地面积约1200亩,年增果蔬产量约9000吨,基本解决了菜园农户日常蔬菜需求。
统一规划和标准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庭院蕴藏着种植养殖、手工技艺、生活服务等多种业态,兴化市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融入,推动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有效联结,初步形成休闲研学的东罗模式、赛事体验的唐庄模式、创客集聚的万昌模式等等。
比如,昌荣镇万昌村由村集体引领、青年创业人才参与打造出“创客万昌”,吸引近30名年轻人“追梦”创业,建成垛上耕耘文创馆、老电影展览馆、顾木匠展览馆以及飘香果园、创客中心、抖音直播中心等。
千垛镇则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推出水上线路、夜游线路,引导庭院经营户抱团发展,打造文旅夜消费场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发挥人的重要作用
庭院经济的主体是人,是农民。
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兴化市开展了以“出智、出工、出物、出钱,助困、助学、助洁、助美”为内容的“四出四助”捐助活动。
昌荣镇安仁村的路边有套小石桌,这套石桌可有故事了。邹新木是村里在外的一名能人企业家,有次回老家,看到村里发生的变化,感慨万千,说起儿时希望在老榆树下,有张石桌的梦想。他当时随口一说,村干部们却当成了大事,很快在他儿童经常玩耍的老榆树下安装好了石桌石凳并拍成视频发给他,这让他感动不已。那年起,每年回来他都会在石桌边喝杯茶,并留下20万用于村庄建设,而且一留就是三年。
为了让特色农产品“漫步云端”,兴化市还组建了网络名人联盟党委,开展网络名人“百村千社万户”乡村行。
兴化市每年还安排财政奖补资金2000万元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其中200万元专门用于“双美创建”,撬动乡镇配套、社会捐助近2亿元,有效解决了庭院经济发展的投入难题。
据介绍,将庭院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兴化市从招引乡村人才、发展乡村物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服务和建设数字乡村五个方面强化支撑,推进乡村人才回流,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2022年,该市土地出让收入65.1亿元,用于农业农村支出为7.1亿元,占10.9%。
落脚点在富民
发展庭院经济,庭院是载体和形式,落脚点还是富民。庭院经济的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看老百姓的钱包鼓了没有。
在兴化市千垛镇东旺村的柯蓝宾馆,能够听到很多说着上海话的外地游客。柯蓝宾馆的老板说,自家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两个“小庭院”年收益近20万元。依托全球“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垛景区,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探索形成“两季观赏”的可持续文旅卖点,加速释放庭院经济效益。
2018年初,东罗村举办了首届“碧水东罗”民俗节,同年9月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日活动,迎来了四十多万游客人次,由此拉动的旅游收入有两百多万元。2022年,东罗村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取得1500万元的佳绩。
沿着昌荣镇盐北村万昌自然村村道一路向北,顾木匠展馆、垛上耕耘文创馆、创客中心、直播中心等分布在两侧。该村成立了兴化市首家村级文旅公司,吸引青年创客集聚,开发了“状元米”“状元酒”等系列农副产品,让农产品身价大涨,实现了强村富民。
在海南镇刘泽村,有村民在自家庭院栽培了迎客松、五针松等盆景,全村兴起了庭院“比美”热潮。正所谓,低头种菜,抬头看景,这是生活;产业兴旺、村民增收,这是目标;邻里和谐、乡风文明,这是追求。
数据显示,立足全市35万农家小院,兴化市加快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向庭院集聚,2.89万个美丽菜园增加全市农户收入2600余万元,实现了乡村环境美化与村民居家增收的“双赢”。